在人口老齡化和城市集約化發展的雙重挑戰下,香港殯葬服務的規範化改革迫在眉睫。《2024年私營骨灰安置所(修訂)條例草案》(下稱《草案》)的出台,既回應了歷史遺留難題,又構建起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展現出法治精神與人文關懷的有機統一。
歷史與現實的平衡智慧
針對2014年前已營辦的「截算前骨灰安置所」,《草案》創新設置豁免機制,展現出制度設計的柔性智慧。在解決歷史用地規劃許可複雜性的同時,通過「非位於高密度住宅區」的准入條件,規避了新增龕位可能引發的社區矛盾。這「老機構新規範」的過渡方案,既避免大規模清灰造成的社會震蕩,又通過規劃許可狀態審核確保公共利益,實現了對歷史安置案例的妥善處理。
法治與人本的雙重守護
《草案》通過增設「雙超禁令」(禁止超賣龕位、超放骨灰)和提升罰則至百萬港元,構建起剛性約束機制,將刑責與行政處罰結合,形成有效震懾。值得關注的是,制度在強化監管時並未忽視人文關懷:允許合資格石廠合法暫存骨灰,既解決家族墓園修繕的短期需求,也杜絕了灰色操作空間。「嚴管與疏導」並重的策略,使行業規範與民生需求達成動態平衡。
程序正義的體系化構建
在制度運行層面,《草案》通過三大創新提升治理效能:其一,建立骨灰安置檔案追溯系統,要求殯儀館定期核查,極大降低骨灰錯放率;其二,統一上訴標準,規定私營骨灰安置所上訴委員會僅可在「特別理由」下採納新證據,將平均申訴處理週期縮短40%;其三,強化跨部門協同,將規劃許可狀態作為豁免申請前置條件,避免出現土地用途衝突。這些措施共同構築起規範透明的制度閉環。
持續完善的制度生態
為確保改革成效,《草案》實施需配套措施支撐:建議設立三年過渡期,對未獲牌照機構提供骨灰遷移補助;建立動態評估機制,每兩年檢視豁免條件與罰則標準的適用性;通過「殯葬服務信息平台」加強公眾教育等,這些配套將助力形成政府監管、行業自律、公眾監督的共治格局。
作為香港首部系統規制私營骨灰安置的法規,《草案》在歷史包袱與現實需求間找到平衡支點。其價值不僅在於解決現存私營龕位的管理難題,更在於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制度框架。當法治剛性遇見人文溫度,香港殯葬服務的改革之路,正朝著專業化、人性化的方向穩步邁進。這既是對逝者的尊嚴守護,更是對城市文明底色的重要詮釋。
文:林彩英(左)
香港島東區區議員
「中國夢智庫」地區事務聯合總監
文康服務中心 總幹事
維社之友 主席
文:丁煌(右)
深圳大學基本法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
香港島東區區議員(委任),香港基本法教育協會理事
經民聯港島支部主席,「中國夢智庫」主席
香港法務會計學會義務法律顧問
香港薈萃協會法律顧問,城市智庫成員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