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要提升訪港內地客免稅額? 文:陳凱文

上月28日,中央接納香港特區政府的建議,內地居民旅客自香港進境內地攜帶行李物品的免稅額度,由現行的5,000元提高至12,000元,同時保留在進境口岸免稅店額外購買人民幣3,000元免稅商品政策,額度合計人民幣15,000元。新政策於本月1日已在羅湖、福田、深圳灣、西九高鐵站、港珠澳大橋的陸路口岸實施,並將於8月1日在所有口岸實施。對香港特別是商界而言,新政策自然是好消息,但是從長遠的治港方針來看,則未必是好事。

為甚麼這樣說?我們便要從政策的出台背景中說起。內地旅客從香港入境的免稅額度,本來跟內地旅客從海外回國的額度一樣,都是5,000人民幣,原因是香港奉行一國兩制,根據《基本法》第116條獲享獨立關稅區地位,並根據《基本法》第114條保持自由港地位,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實施零關稅政策,所以相對於徵收入口商品關稅的內地海關而言,香港特區屬於關境上的「境外」,免稅額亦因此跟海外回國的內地旅客一樣。

如今的政策改變,便等於內地海關割走自己進口關稅的肉,以此吸引內地旅客到港購買進口商品,又或者內地旅客在海外購物後,再經香港返回內地。在如此的割肉過程中,主要受惠是香港本地零售或飲食商,或者是舖主們,港府並不會因此而賺取任何關稅收入,只有可能因為零售或飲食商獲利而取得稅收,而且根據《基本法》第106條,港府稅收根本不用上繳中央,意味着在今次提成免稅額中,內地基本上是單純受損而不獲利。

另一方面,所謂的增加免稅額,從來都不是純粹的關稅收入減少,因為進口商品除非國內不能生產,否則進口貨跟國貨本身便存在着競爭關係,意味着增加免稅額不但增加了內地遊客購買海外商品的誘因,同時亦是在降低國貨的競爭力和消費力,對國家的內循環帶來負面影響。與此同時,是次增加免稅額其實亦會影響海南國際旅遊島的建設,因為海南省自2011年起,亦有離島免稅政策,內地居民在島內免稅店單次購物不超過10萬元,都會獲得免稅優惠。

換言之,今次中央接納特區政府提高關稅免稅額的建議,等於變相默許香港挖海南的「牆腳」,如此一來便衍生一個問題:中央犧牲關稅利益,削弱國內商品及海南旅遊的競爭力,以此幫扶香港,究竟是為了些甚麼?歸根究柢,是香港自從2004年開放自由行以來,從內地訪港遊客身上賺錢太過容易,令本地整個旅遊、零售和飲食業態,長期不思進取,甚至產生「端起碗吃糧、放下碗駡娘」的心態。

大家若非失憶的話,自然會記得所謂本土派在十多年前的崛起,並且做出排斥自由行旅客之事,此種排陸浪潮到了2019年的黑暴達到頂峰,並在翌年的新冠疫情爆發時,提出了所謂的「封關」訴求。雖說「封關」的作用到了後期,因全球防疫的失守,變成了防範疫情倒灌入內地的措施,但港府最初接受「封關」的訴求,則是因為擔心香港受內地的疫情所累,所以到了香港在第五波疫情失控之後,港商意見便變為主張「通關」,以求內地自由行能來港消費。

是故,所謂建制派和港府後來提議增加免稅額,主要是因為他們在2023年成功爭取「通關」之後,不但沒有預期中的自由行旅客湧港買買買,還讓港人發現了北上消費更具性價比的事實,結果造成了消費和飲食業生意額大幅減少,繼續下去的結果必然會令部分店舖倒閉,對香港的舖租帶來下行壓力,使部分擁有多間舖位和商場的地產商身家縮水,亦會令部分以按揭形式購入舖位的業主,有機會因為入不敷支而無力償還貸款。

正因如此,香港自今年初開始,便出現兩種聲音:一是要求港府向港人開徵離境稅,建議者雖強調海陸空路都會開徵,但明眼人都知對方是用海空兩路,掩飾對方想以陸路徵稅,降低港人北上消費的意圖;另一種聲音則是增加內地遊客循香港返回到免稅額,拉近香港跟海南省的免稅額差距,以此增加內地居民來港購買進口商品的慾望,說到底便是要內地割關稅的肉,來幫香港跟海南的免稅店爭生意。

由此可見,增加免稅額的提議,根本是只顧香港一地,甚至是本地部分階級利益的山頭主義政策,對於其他地區乃至全國而言,除了能讓部分內地居民能以更少錢買到進口商品之外,根本看不到其他益處。既然如此,中央如今的讓利,究竟意義何在?若說是為了香港整體利益,此一政策真是能產生所謂的「滴漏效應」乎?與此同時,我們又有否從2004年開放自由行中汲取教訓,避免今次的讓利政策,又變成另一次割肉餵虎之舉?可以說,雖說政策已經宣布,但是當局似乎仍有考慮上述問題的必要。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