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碼通關難救市 中央須思考香港角色 文 : 吳桐山

政府推出的新冠病毒普及社區檢測,截止執筆時有40多萬人登記。吳桐山25日撰文預測實際檢測人數可能是五六十萬,且看是否命中。我絕對不會呼籲叫大家不做檢測,實際上本人都打算做。哪些什麼「DNA送中」之類的謬論,只是我一直說的香港「反共核心價值」的表現之一,毫無科學根據。本人自問不反中、不反共,何懼之有。但如果說到這次檢測可能令香港撥雲見青天,甚至乎可以很快自由通關,那實在是想得太多了。

在普及社區檢測開始前一星期,坊間傳來很多關於健康碼的說法,例如說檢測完成後兩周就可以憑健康碼通關,最遲10月15日就可以通關,云云。這些說法,無非是加大大家參與檢測的誘因,畫個大餅給你先,有立法會議員更把這跟去日本、韓國旅遊扯上關係。

但現實是殘酷的,特首林鄭月娥日前接受鳳凰衛視吳小莉採訪的時候已經澄清說最遲10月15日通關「肯定是謠言」。我月前撰文指,各位跨境生活人士「該離婚的離婚、該分手的分手、該重組生活的重組生活」的呼籲,到現在仍然適用。至於那些依賴旅客生意來生存的生意人,我更是早在三四月就叫大家趁早關門、轉型虧少一點。雖然我這些大實話難免被人痛罵,但請大家尊重現實。

現在香港零售、酒店等界別給政府施壓,要求10月份通關,以為可以藉此救市,我認為都是一廂情願及不切實際。

第一、林鄭月娥在吳小莉的採訪中說到了很關鍵的一點,那就是內地對疫情的態度是「清零」。現在全世界對新冠疫情有兩種標準,一種是要求做到「清零」,另一種是要求做到「可控」。這種制度上的分野才是導致無了期封關的根本原因。事實上除了中國內地可以做到清零,全世界哪裡可以做到清零?澳門可以,但除了澳門,香港、日韓、歐美、南美、印度、東南亞,環顧世界,絕大部分地方根本做不到清零。如果同樣以資本主義社會作比較,香港的控疫算是做得最好的梯隊之一。

清零不好嗎?當然好!問題只是做不到,好也沒用。除非你執行內地的社會主義制度,這種高度集權、強大的行政管理模式,否則以新冠病毒的傳播力,要清零談何容易。

歐盟多國之間已經恢復自由的人員往來,但這些國家的病例其實從未清零,相反近日疫情越趨嚴重。也就是說,這些國家的標準是,只要不失控就通關。但中國內地的標準是,要清零才通關。香港的社會制度決定了最多能做到疫情可控,「一國兩制」下兩種制度在防疫上的能力和標準不一,必然是犧牲香港這一制(犧牲小我顧全大我),這才是最尷尬的地方。所以從這個意義上,我從一開始就說:封關是制度原因,而不是疫情原因。

第二、澳門雖然已經實現與內地健康碼通關,但現實所見,澳門8月、9月的賭收,預料還是會跌85%及70%,情況會比通關前的95%為好,但談不上起死回生,還要考慮很快秋冬季疫情可能再大爆發。歐洲之間的「旅遊氣泡」,是只要疫情受控就自由往來,無需檢測;但內地與澳門的「旅遊氣泡」,是必須做檢測的,這對很多人而言是很高的成本。即使不限人數,只要必須檢測,我相信澳門大部分賭場、酒店仍然是要虧本的,只是虧得少一點。所以現在一些香港的旅遊、零售給政府施壓,說很多企業熬不到今年11月,要求10月通關。我會認為,那倒不如「早倒閉早超生」,因為即使健康碼通關都不能起死回生,做多一點點生意卻不能扭虧為盈,11月不倒閉12月也會倒閉,還不如省點租金。

眼下香港面對的環境是嚴峻的,但賴疫情、盼通關沒有意義。香港面對兩大困境,一是中美由互利變為交惡,香港這個「中間」角色被動拆倉;二是香港本來靠內地自由行輸血解決很多就業問題,遇上長期疫情也在被動拆倉。中央必須思考在後新冠時代,香港的出路在哪裡?如何改變角色?這涉及香港的根本制度改革,特區政府只是被授權角色,不可能觸及根本制度的改革,這個問題只有中央才能回答。

願望歸願望、現實歸現實,原有的生存空間不再,無論你喜歡不喜歡,都必須改變。花儲備只能買時間,如果背後不配合對角色和根本制度的改革,這樣的買時間是不成立的。

 : 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