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安心出行」方向正確 推行細節則須完善 文:文 武

政府正考慮推出「安心出行」實名制,並仿效內地或澳門實行「紅黃綠」健康碼,以限制確診或高風險者在社區活動。政府的這一設想在社會上引起爭議,筆者認為,總結過去兩年多的防疫抗疫經驗,其中一項值得反思的,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新科技,提升整體防疫抗疫水平。政府優化「安心出行」的方向正確,但實施細節則可以進一步完善。

對於「安心出行」實名制的設想,社會上出現一些反對意見,有些意見表達得較為強烈,引起一定的關注。不過,如果仔細分析這些反對意見,其實理據並不充分,政府及社會各界對於是否推行「安心出行」實名制,應理性分析,以全面控制疫情的結果為目標,而不應受情緒化的干擾。

其中一種反對意見認為,「安心出行」實名制,是將內地的一套搬到香港,會令人擔憂香港是否仍有「高度自治」。這種說法完全站不住腳。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在擬定政策措施,修訂法例法規之時,都會進行嚴謹細緻的政策研究,其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方法,就是要參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相類經驗,擇其善者,再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最佳的方案。香港特區政府也不例外,絕大多數政策措施都要參考、比較外地經驗。

新冠疫情是全球流行的重大疫情,香港在防疫抗疫方面的政策措施,必須要綜合考慮本地的內在因素,同時也須考慮內地及海外的因素,擬定政策措施。將參考內地和海外的防疫措施,視為妨害「高度自治」,這顯然是非理性的看法,也不符合事實。而且,在一些人眼中,參考了內地的措施,就有損「高度自治」,而參考外國措施,卻是理所當然,這很顯然是帶有偏見的言行,不足信納。

再者,香港希望盡早實現恢復與內地及海外正常通關,在防疫抗疫措施上,必須要與內地及海外接軌,防疫抗疫措施和成效要得到對方的認同和信納,因而,參考一些內地及海外的措施,是十分合理,而且也是必要的做法。

另有一種反對的意見認為,「安心出行」實名制,會令一些市民擔心侵害個人私隱,個人的行蹤會被追蹤等等。就此問題,行政長官李家超其實已有明確說明,「安心出行」只會用於防疫抗疫用途,香港是一個法治社會,政府施政必須依法而行。市民的個人私隱,受到法律保障,市民其實不必擔心這個問題。

至於一小部分人,出於對特區政府的不信任,幾乎事事反對政府,甚至有一小部分人,至今拒絕接種疫苗,這種行為,很明顯不是理性的極端行為,香港豈能因為這一小部分人,而阻礙抗疫大局,犧牲絕大部分市民的福祉呢?

還有一種反對意見認為,「安心出行」實名制對防疫抗疫的成效不高,不值得去推行。而事實上,政府推出「安心出行」的原意,是為市民提供便利的數碼工具,協助市民做好防疫。但「安心出行」沒有實名制,亦無追蹤功能,在防疫方面的效用大打折扣,這一點早就受到質疑。與其任由其「唔湯唔水」地存在,倒不如大膽改良,推行實名制,提升他的防疫效能,而且,這樣做也較容易取得內地和海外的信任,有利於爭取早日恢復正常通關,何樂而不為?

當然,政府推行「安心出行」實名制,必須要有周詳的考慮,必須盡可能地減少對市民生活的影響。過去,政府在推行「安心出行」的過程中,曾經多次因帶來不便,引發社會爭議。比如,在推行出入政府處所和街市,必須掃「安心出行」時,由於未細緻地考慮到長者和弱勢社群的實際情況,以及數碼鴻溝的問題,引發較強烈的反應,這方面的經驗教訓,值得留意。

「安心出行」應用程式,是政府應用新科技推行政策的便民措施,如果這一措施未能起到便民之效,反而令不少市民感到困惑和不便,則須慎重推行,必須要有完善的安排,以為市民增加便利,有效保障市民福祉為目標。

以目前的科技水平,要推出既便利市民,又能有效防疫的「安心出行」,應該是可以做到的,政府當局應積極從這方面思考,用新科技解決困難,切實有效地提升整體防疫抗疫能力。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