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投資香港市場的原因 文:寒 柏

有某些頗具規模的內地民營企業投資香港。有香港評論相信,這些民營企業受內地政府所托,需要來港發展並全力支持香港經濟。

早前,李寧集團 (2331.HK) 斥資22.08億港元,向恆地集團 (012.HK) 收購炮台山電氣道218號,名為「港匯東」的商業大廈。該商廈樓高22層,當中有2層零售區域,餘下的是辦公室空間,總建築面積14.4萬平方呎;成交平均呎價約1.53萬港元。

李寧集團收構該物業,主要用作香港區的總部;並相信擴展香港業務,有助其進一步拓展國際業務。由於近日較少錄得超過10億港元以上的工商物業成交,而且該物業並非處於中環區等的黃金地段,再加上成交平均呎價亦只比估值低1成左右,有些人認為成交價偏貴,質疑李寧集團似乎收到內地政府的指示,才出手幫忙「托市」。

除了以上的例子之外,內地有不少連鎖式經營的「飲茶店」進駐香港,並紛紛開店,以「平價」促銷。由於香港店舖租金高企,香港的「咖啡店」及「飲茶店」的每杯飲料平均價錢至少達40港元,內地連鎖經營商反其道而行,以每杯10至20港元「搶客」,市場對其營銷效果存疑,亦有人懷疑這些民營企業另有政治目的。

即使是內地的國營企業,亦需要注意生產成本效益及商業價值,其經營就算不以「利潤最大化」作為唯一的考慮,亦不能偏離基本商業運作原則,更何況是民營企業呢?以上過份解讀民營企業來港投資的動機,完全違反常識,當然只能算是謠言。

香港商界不斷期望「阿爺派糖」或「北水大舉南下」,似乎已到了「失心瘋」的地步:

1. 本年初通關不久,有地產界別人士指,由於有外資撤離香港之情況,很多國企已「隨時候命」,需要來港投資並加大聘請力度,以填補外資的空隙。此外,還有某些國企及基金打算來港「大舉掃貨」,購買工商物業以作為集團的海外總部。

2. 疫情期間,香港商界不斷期望通關,並一直認為香港地產市道不景氣,成交萎縮,完全是因為「封關」所造成。很多發展商及物業投資者乾脆「封盤」,3年以來堅持不肯減價促銷。等到通關初期,香港地產市場還吹起一陣「小陽春」的氣氛;大家都認為內地投資者及專才會大舉來港「掃貨」。

3. 本年初,除了大家憧憬內地投資者來港「買樓」之外,零售及旅遊業亦深信「自由行」即將復甦,內地消費者將會瘋狂來港購物,重現疫情前的「盛況」。

4. 當香港地產市場一直看不到所謂的「北水大舉南下」之情況,大家才如夢初醒,得知環球經濟不景氣下,內地亦需要全力拼經濟。再加上內房泡沫爆破,內地消費市場已開始陷入通縮。這時候,有香港時評人指,除了外資撤離之外,原來內地資金亦想「潤出去」(逃離中國),並深信香港人可以大做「潤出去」的生意。

5. 等到「五窮六絕」之後,不見有「七翻生」,香港商界等不到「自由行盛況」,亦沒有內地投資者來「掃貨」;既看不到有「北水大舉南下」,亦不覺有國企來港「托市」,香港住宅樓市才開始出現較顯著的下跌。但等到這時候,居然有評論卻認為「國企未到,民企先來」,並把民營企業的商業行為解讀成「阿爺撐港」。

說穿了,內地企業來港投資需要考慮成本效益,亦會有其商業考慮,怎會來港「托樓市」?就算要支持樓市,為何不先購買內房?

內地經濟不景氣,各行各業正努力經營及爭扎求存。大家全力做好內地消費市場,或減價促銷,或各出奇謀的吸引顧客。同時間,內地企業當然會考慮「走出去」。某些內地企業希望透過香港走出國際,亦順道搶佔香港本地市場。

由於內地是14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在內地站得住腳的企業,帶着其競爭文化及營商經驗衝出海外,不乏成功的例子。在經濟不景、並出現經營困難的情況下,很多內地企業對投資海外的態度,都比從前積極得多。

多年以來,香港政經界經常期待「阿爺派糖」及「北水大舉南下」,不斷的希望從內地政府身上得到好處。即使香港房地產已被炒至「天價」,港人仍深信內地投資者會做「冤大頭」,並來港「接貨」。中央政府當然關心香港經濟,但亦要兼顧很多事情,豈會對其中一個城市,以「不依商業原則」的方式不斷付出?

香港作為區內的金融中心,怎可能是專做「走資」或「潤出去」的生意?我們當然是要為內地「招商引資」,並盡可能協助內地企業抓緊海外商機。

每日「望天打掛」的妄想「阿爺派糖」及「北水大舉南下」,根本是不設實際。我們需要瞭解內地政府及企業的需要,並且做到互惠互利,才會有真正的出路。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