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政府有意激活A股? 文:寒柏

內地A股的印花稅標準由原按賣出成交金額的0.1%單向收取,下調至按賣出成交金額的0.05%單向收取。這調整亦適用於「滬股通」及「深股通」。

有評論認為,內地政府有意激活A股市場,並憧憬將有更多刺激政策出台。其實,內地政府有意激活股票市場的說法已傳了一段時間。本年初,有業界人士認為由於內地政府的政策監管並沒有再涉及股票市場。這起碼說明政府認為早前定下的監管力度已夠,至少不會再加碼。根據這種「逆向思維」去分析,內地政府少管股市,即可以反過來證明政府有意激活股市。

這種想法似乎得到進一步的印證。早前,某些內地著名時事評論員居然曾在微博暢談近年投資股票的經驗。那些評論員有一定的分量,港人甚至乎簡單地當他們是內地「官方喉舌」。既然「官方喉舌」也「唱好」股票了,這傳言還有假嗎?

直到近來,內地官媒再次強調「房住不炒」的管治理念,再加上所有支持內房的新政策,都圍繞住「保交樓」及「用家市場」的範疇下功夫,並沒有一般人所期望的「大放水救樓市」之政策出台。既然「房住不炒」,那好歹也應該有其他東西可以「炒」一下吧?否則,我們又如何刺激內需及投資呢?

這講法似乎不無道理,但現時內地政府只調減股票印花稅,或許更進一步證明了在中短期內不會有其他讓人振奮的救市措施。

不少香港政客及評論員期望中央政府可以效法當年「朱鎔基年代」,促成某些國企的債務重組。最終中央政府成立資產管理公司,把國企、國有銀行,甚至乎某些民營企業的「壞資產」,甚至乎把部分地方債務轉移至中央,讓眾多國企及民企可「重新上路」。

現時,中央政府的負債水平甚低,僅佔全國GDP的20%左右,其利息成本亦只有約3%,如透過中央政府吸納某些地方及國企債務,確實可以削減全國的利息開銷並有效刺激短期經濟。

但現時的情況遠比當年複雜。當年內地的改革開放才起步10多年,資產管理公司接收「壞資產」後,只簡單的等候幾年,內地跟隨絕大部分發達國家的路徑,完成土地改革,繼續產業升級,投資基建,招商引資及資本化的旅程,所有資產管理公司手上的「壞資產」都因地價飆升而大賺。可是,現時內地的經濟發展已漸趨成熟,要「更上一層樓」絕非易事。

如今若「舊酒新瓶」的把當年經濟改革之套路再玩一次,資產管理公司再吃下巨額「壞資產」,最終或會「永不翻生」。若中央政府太慷慨並承擔起地方及國企的債務的話,不僅會增加財政負擔,亦可能會跌進債務陷阱,造成資源浪費。

在中美角力的大環境下,而且曠日持久,所有資源都應該用在刀鋒口上。「子彈」有限,我們不可能再期望由中央政府為所有「壞資產」都「包底」。

在這個大前提下,我們暫不見中央政府有任何大規模的救市或減債的大舉動,反而只減低股市印花稅,希望「好公司」可以透過市場及財金力量存活下去,「壞公司」亦可透過這市場力量進行「重組」。中央政府經多年努力並完善股市體制,在確認老百姓及小股民的權益可以獲得保障,並透過細膩的法例確保國家戰略及重要資源都不會被出賣的情況下,才開始適度放寬對股市的監管,讓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國企及民企重新開通一個向市場集資的渠道。

簡單來說,削減股市印花稅的措施似乎說明了,建議大家先別要再指望中央出資救市,反而我們應該先用盡所有方法「自救」。

如此一來,內地股市會否大升?以現時美元利息高企的情況,環球資金都湧入美元區。根據過去香港的經驗,當樓市大跌的同時,股市可以向上升的情況只發生過一次。當時正值2000年左右的「科網股年代」,香港樓市於97爆破後曾出現一個非常無力的所謂「小陽春」,之後便不斷「尋底」。反之,港股卻忽然活潑起來,居然跟隨美國科網股大升。記得當年電視台還曾訪問藝人「八両金」,他於鏡頭前哭訴,指出當時連股市也突破新高了(當時新高為18,000點),為何他手上的「負資產」還未「返家鄉」呢?當然,好景不常,香港股市也隨美國科網股泡沫於2001年爆破後一沉不起。最終股樓皆大跌,一直至2003年為止。

除非內地政府有「新招數」可成功吸引環球資金湧入內地股市,否則這種「樓跌股升」的情況不會太常見。當然,筆者對內地股市的長遠發展非常樂觀,只要大中華區沒有大戰亂,經貿平穩發展下去,最終亦會旺及股市。

另一個層面來說,由於現時身邊絕大部分人都質疑「阿爺救市」的能耐,這反而可以使我們對內地經濟及股票市場的前景不用太悲觀。正如多年前,絕大部分人都深信「阿爺救市」時,那反而是要「離場」的訊號。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