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需思考防疫政策「出口」在哪 文:文瑜

香港第五波疫情爆發到現在已經確診50萬餘人,當然這是在不算上香港市民自己在家做「快速檢測包」的情況下得出的數字,如果加上確診人數遠遠不止。以香港750萬人來說,這個感染率確實快「全民免疫」了。

過去兩年,中國內地是全球抗疫最成功的地區。我也多次撰文,建言香港應該學習內地一些抗疫的技術手段。例如病毒追蹤、互聯網診治等等。但時移世易,內地網上最近也有一些聲音,覺得內地應該在香港嚴峻疫情的身上看清一些東西。我知道這也許有人會說:你是不是要打倒昨日的我,改變態度?在此真的要奉勸大家明確一點常識:疫情、公共衞生,是科學、理性,不是政治表態。學習,本來就是應該是相互的。我可以從你身上學,但也不代表你絕對正確。相反現時內地和香港,一些人將抗疫當成是一種政治表態,非此不可,甚至喊打喊殺,這股歪風更令人不寒而慄。

雖然這次香港疫情大爆發,醫療資源又有限,但大部分屬於輕症患者,不少市民選擇居家隔離治療,絕大部分就和普通感冒是一樣的,最後均由陽性轉為陰性。這讓內地不少網友對待疫情有了不同的聲音,有人感慨「借鑑香港這波疫情」。

新冠疫情從2019年到現在整整快三年的時間,中國內地在防疫方面一直都是交的滿意答卷。秉着人命至上,無論對外、還是對內防疫做的都是滴水不漏。當然為此我們也付出了沉重的社會和經濟代價。

嚴格防疫經受時間考驗

疫情發展到現在,由於國外大多數國家已經選擇「病毒共存」,當然也是他們沒有好像中國這般採取措施去防控病毒的能力,也正是因為如此,內地哪怕防疫做的再滴水不漏,也無法完全阻斷病毒的出現。如近期疫情相較確診多的深圳、青島,最新的吉林,發現確診者之後,當地政府也馬上在確診者所在的樓宇,小區,大量核酸篩查、居家隔離,但病毒還是又在其他地方斷斷續續再次出現,最後有的地方甚至一刀切,熔斷一切人員來往,經濟活動等。

今年是進入疫情第三年,因為疫情不斷持續,為了「清零」我們犧牲不少經濟代價,很多行業承受已到極限。就拿旅遊業來說,國內旅遊市場早已形成了「跟團游佔5%,自由行佔95%」的格局,各地因零星疫情迅速切斷5%的跟團游,而95%的自由行卻無從管起,這樣的防控政策不盡讓人疑惑,這到底是過度防控呢,還是防控鬆懈呢?是流於形式呢,還是精準防控呢?

當下一刀切的熔斷機制,防控政策,以及防控政策刷屏造成的民眾擔憂情緒使消費需求萎縮,成為後疫情時代經濟復甦的「三座大山」。借着香港此次疫情,內地也有聲音要求防疫政策是否可以調整了。以下是某些內地醫學界人士在微博提出的一些建議:

如:不一刀切搞大規模檢測,有症狀者才檢測;密接者也可以居家通過「快速檢測包」檢測結果,設立新冠定點醫院,只接受中重症者,集中資源對付這類確診者,而輕症或無症狀確診者有條件的可以在家隔離自愈或在線上通過專家指導下自我治療;低風險或者無風險地區取消限制恢復疫情前的正常生活,中高風險地區精準防疫;劃小區域,甚至小到一家奶茶店,其它地區店照開、人照進。

香港疫情一團糟,但「負面對象」的身上也有可學習的地方。內地再成功的政策,也要思考「出口」在哪裡。否則,所謂臨時政策就會變成長期政策,其意義也就改變了。

文:文瑜

學研社成員 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