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防擴散外防輸入應該協調放鬆 文:吳桐山

新冠疫情持續三年來,國家秉着人民生命健康至上,一直堅持嚴格防疫。雖然現在病毒變異之後傳播力越來越強,但毒性卻越來越弱,近期內地相繼調整疫情防控措施,密集落實上月新出台的優化疫情防控20條措施。國家不斷調整新的防疫政策,這讓不少港人看到與內地通關的希望。在此我想提醒,內防擴散和外防輸入兩方面措施應該協調調整,以免產生其他負面效應。

截至12月6日,北京、上海、重慶、成都、武漢、南京、廣州深圳等多個省會或者一線城市相繼發佈通告,出入公共地方不再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甚至有地方不用再掃場所碼或取消健康碼,同時具備條件的密接者也取消集中隔離等。

「內防反彈,外防輸入」一直是國家的常態化防控策略。從某種邏輯上來說,兩者一直是同步協調調整的。當下對內,全國多地已經取消全民核酸,具備條件的密接者也不用集中隔離了;但對外,從境外回來還是實行5+3措施。為什麼密接者可以居家隔離,而境外回來還是要集中隔離呢?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從風險上來說兩者實際是一樣的。例如港人回內地,在入境內地之前,只有核酸檢測結果是陰性才能入境內地。在此情況之下,入境人士的風險充其量與密切接觸者相當。當然因為現在香港社會面每天還是保持都1萬例左右,說明香港有很多人是陽性的,而過關的港人在香港社會上接觸到確診病例的概率相對較高,加上本港沒有病毒追蹤功能,從風險上來說最多可以把境外回來的人士判定為密接者。如果內地本地的密切接觸者都不用隔離,只需要居家,為什麼一個從境外回來的密切接觸者就需要隔離呢?科學上來說病毒是不分域界的,同等風險應該同等對待。

同等風險應該同等手段應對

當下,在內防擴散方面,有些地方都已經取消健康碼,但是外方輸入方面仍然要求5+3,這其實是不協調的。在風險同等的情況下,不應該採取鬆緊有別的防疫手段。

隨着後疫情時代來臨,現在全球各國防疫層級也紛紛往下調降。歐美地區在對外開放同時早已取消口罩令,日本則在10月11日重新開放個人旅遊簽證,且免除所有旅客入境時核酸檢測,旅客入境後也無需隔離,同時取消國內的口罩令;韓國宣佈從9月26日開始解除戶外口罩禁令,且從10月1日取消入境韓國24小時內核酸檢測的規定。這標誌著韓國全面取消包括入境隔離、入境前後核酸檢測等所有入境防疫措施。

可以看到,這些國家放鬆內外的防疫措施,基本上都是協調同步的。但現在筆者瞭解到內地社會上有一些聲音卻是只討論放鬆內防擴散,沒有人討論放鬆外防輸入,給人的感覺是對內可以放寬,對外就不可以。如果是繼續放任這種說法、想法讓它成為現實,長久以往只會形成一種狹隘和排外的觀念,將來對於國家社會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期待國家能早點打開對外的大門,也願港人早點能回歸祖國的懷抱!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