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禁用:美國是有多怕中國華為? 文:吳建東

國際局勢風雲變幻,誰也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所以就算美國在關稅戰中暫時對中國妥協,但對中國的打壓也不可能會收手。這不美國又悍然宣佈:全球任何地方使用華為AI芯片都違法。5月14日消息,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BOS)官方宣佈,撤銷拜登政府的《人工智能擴散規則》(Intelligence Diffusion Rule),同時採取新的措施,加強全球半導體尤其是AI芯片的管制,槍口直接指向華為。

你用華為就要面臨制裁,這一表態不僅是對華為的進一步打壓,更是美國試圖以行政手段扭曲全球科技競爭格局的霸權行為又一例證。在中美科技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此舉不僅損害了全球產業鏈的穩定,也暴露了美國對中國在技術領域日益增長的害怕。

美國對華為的制裁不斷升級,採取系列禁止行動的核心目標並非單純的「國家安全」考量,而是試圖維持美國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主導地位。半導體產業是數字經濟的基石,而美國長期以來通過技術標準、專利壁壘和資本控制(如高通、英特爾、英偉達等巨頭)佔據產業鏈頂端。然而,華為在5G、AI芯片(如昇騰系列)和手機處理器(如麒麟芯片)領域的快速崛起,直接挑戰了美國企業的優勢。尤其是華為突破美國的圍堵打壓之後,正在深圳建設一條先進的芯片生產線,加大開發芯片的力度,旨在打破中國對外國芯片技術的依賴,美國害怕也很正常,因為以後美國企業的市場份額將會越來越小。

美國此次警告的目的就是要迫使全球企業在中美科技戰中「選邊站」。如果一家韓國或歐洲公司採用華為的AI芯片開發產品,可能面臨美國的出口管制甚至二級制裁。這種長臂管轄不僅干擾了正常的商業決策,也破壞了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

半導體產業鏈高度全球化,從設計(美國、中國)、製造(台灣、韓國)、到封裝測試(東南亞),任何一環的斷裂都會導致整個行業受損。美國的行為正在加據「科技脫鈎」風險,迫使各國加速構建自主供應鏈。例如,中國加大成熟制程芯片投資,歐盟推出《芯片法案》,韓國也在尋求降低對美國技術的依賴。長遠來看,這種分裂將推高全球科技成本、延緩創新進程。

面對美國的持續打壓,華為並未退縮,而是通過多維度策略一再尋求突破。華為加大研發資金到電動車和軟體等新型業務,首次推出自主研發的作業系統,並在AI伺服器晶片領域開始與輝達在中國市場展開競爭。另外華為最老牌、也是全球業務成長基礎的核心電信業務,去年則成長5%。

美國動不動就揮舞制裁大棒,不光會反噬自身還會損害盟友利益。例如高通、英特爾等美國芯片巨頭因失去華為訂單,每年損失數十億美元市場。歐盟、韓國等對美國的長臂管轄也日益不滿,荷蘭ASML就反對進一步限制對華光刻機出口。另外美國的過度制裁也加速了中國技術突破,最終反過來削弱美國企業的競爭力。

荷蘭ASML
荷蘭ASML

美國對華為的封鎖,短期內可能延緩中國技術進步,但無法阻止全球科技多極化趨勢。中國在5G、新能源、AI等領域的優勢仍在擴大,而歐洲、日韓也在尋求戰略自主。未來的科技競爭將不再是「美國主導」的單極體系,而是多中心協作與博弈並存的格局。

美國商務部的警告,本質上是將科技問題政治化,違背了全球化經濟的基本規律。真正的技術領先應依靠創新而非行政打壓。對於全球企業來言,如何在政治壓力下維護供應鏈穩定、避免成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將成為未來關鍵挑戰。而對於中國來說,唯有堅持開放合作與自主創新並重,才能在這場科技持久戰中贏得主動權。

與其說美國怕華為這家企業,不如說美國最終怕的還是中國。習近平主席在這次關稅戰就說了:「70多年來,中國發展始終靠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從不靠誰的恩賜,更不畏懼任何無理打壓」。想當年,面對封鎖與打壓,中國也把原子彈造出來了。今時面對美國的一再無理制裁打壓,中國也會毫不畏懼,因為中國人民一定能,中國一定行!

文:吳建東

香港城市智庫評論員、香港就是敢言執委、香港江西萍鄉同鄉會副會長、和衷共濟愛港聯盟副主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