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大幅加薪不符社會實況 勢必引起民意反彈 文:文 武

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初步結果昨(18日)公布,高、中、低層公務員薪酬趨勢淨指標分別為7.26%、4.55%和2.04%,高級公務員的指標為回歸以來最高。這一數字明顯與現實情況及市民的切身感受有很大差距,而且,對於公務員在過去兩三年的整體表現,市民並不滿意,如果最終跟隨薪酬趨勢調查結果加薪,勢必引來民意反彈,政府當局宜慎思。

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在去年4月2日至今年4月1日邀請111間私人企業參與調查,涵蓋近13萬名僱員薪酬數據,得出上述薪酬趨勢淨指標。不過,這項調查存在明顯的不足,使之與社會真實的情況有很大差距。

首先,調查的時期是去年4月2日至今年4月1日,香港先後遭受五波疫情影響,前四波疫情在去年中開始緩和,市面氣氛好轉,至去年冬至、聖誕節前後,出現兩年來最暢旺的景象,到今年一月初出現新五波疫情,發展至二、三月間情況急轉直下,跌至谷底。很顯然,這次調查並沒有全面反映社會實況,只能片面地反映出去年下半年在疫情緩和,香港實現為期半年的本地零個案的情況下,出現經濟反彈的情況。依照這樣片面的數據調整公務員薪酬,顯然是難以得到社會認同。

其次,這次調查邀請111間私人企業參與,問題是這些參與的企業都是哪些企業?是否能夠真實地反映出社會的實況?這一點是存有疑問的。在普通市民的認知中,連續兩年受疫情影響,再加上2019年的社會動亂,許多行業受到沉重打擊,許多企業倒閉,許多企業減薪、裁員,或停薪留職,失業率升至歷史高位,但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得出的結論與市民的認知和真實感受相差甚遠,這就令人對接受調查的到底都是些甚麼公司,感到懷疑。

再次,私人企業僱員的薪酬數據,都與公司整體業績表現,以及員工個人的表現掛鈎,很難想象有哪家企業會在整體經營狀況欠佳,收入下降的情況下為員工大幅度加薪。如果老闆對員工的表現感到不滿意,想要大幅度加薪,幾乎也是不可能的。再看香港特區政府的狀況,政府的財政收入受到疫情影響已經收縮,再加上連續兩年的防疫抗疫,動用大筆財政儲備,在這樣的情況下公務員大幅度加薪,肯定不妥。

如果說公務員是社會公僕,他們的老闆是全體市民的話,那麼市民對公務員團隊過去兩至三年的工作表現是否滿意呢?在兩年的抗疫過程中,市民看到的是,公務員團隊遇到疫情就退縮,回到所謂家居工作,大量政府服務停頓下來,少部分公務員走上前線參與抗疫,還要收取額外津貼,現在,疫情危機仍未消除,市民大眾仍處在困境之中,只能靠政府派發的消費券得到一點點慰藉,但公務員卻搶先大幅度加薪,這是典型的「先天下人之樂而樂,後天下人之憂而憂」,試問,如此表現又怎麼能讓市民滿意呢?

最後,按薪酬趨勢調查委員會的結論,高、中、低層公務員的薪酬趨勢差距甚遠,高層達7.26%,低層只有2.04%,這不是肥上瘦下又是甚麼?而且,從公務員的表現看,抗疫失敗的主要過失和責任,在高層公務員,反而基層公務員兢兢業業、勤勤懇懇,贏得市民更多的贊許。即便是要加薪,也應多照顧基層。

有人說,公務員過去兩年凍薪,薪酬受通脹影響,實際收入已經減少,今年理應大幅度加薪,追回欠賬。這種說法同樣欠缺理據,哪條道理是「必須追加」?更何況人們都將公務員視如「鐵飯碗」,在香港遭受動亂和疫情期間,許多人因此失業、減薪,生活陷入困頓,徬徨不安之時,公務員卻穩守「鐵飯碗」,完全不受影響,這已經優於社會絕大多數人,在市況稍現好轉勢頭,少部分受疫情影響較小的企業先緩過氣來,為員工加薪,公務員就急着要跟隨加薪,而且幅度遠超平均水平。在全港市民都受苦之時,公務員沒有減薪,在少數人加薪之時,卻要急着大幅加薪,如此怎能得到社會公眾的支持?

政府對於公務員加薪一事,須慎重考慮。如果不考慮政府財政現況,不考慮社會民意的觀感,純粹跟從公務員薪酬趨勢調查的片面數據,大幅度加薪,而且肥上瘦下,勢必引起民怨,不利香港社會大局穩定。政府當局宜三思而行。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