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成基層婦女疫下失業 港府該如何「賦能解困」 文:楊莉珊

國際婦女節剛過,但香港基層婦女的工作情況卻不容樂觀,特別在疫情嚴重衝擊經濟的今天!有工會年初訪問886名婦女,發現在570多名在疫情前全職工作的女性,當中約近60%因疫情失業。該個由勞聯主持的調查顯示,238名受訪婦女在疫情下雖仍有工作,但面對開工不足、放無薪假等苦況;逾47%的工作壓力增加,整體(基層)女性就業環境讓人擔憂。同一調查指出,不少女性因失業或經濟壓力而出現焦慮等負面情緒。

本港不少女性要同時兼顧工作與家庭,新冠疫情持續兩年多,整體經濟環境疲憊。同為女性,筆者對十分關注女性就業問題,留意到內地職場有所謂」35歲職場榮枯線」,很多已經在職場取得一定成就的女性在該年齡因生育、照顧老人等問題被迫暫停工作,等家庭問題安頓好後,卻又與職場脫節,一方面造成大批中年女性失業,二來浪費了一批富有經驗的勞動力。而這種情況也在香港職場十分常見。

筆者在今年全國兩會就此問題提交議案,希望在國家層面上「一推一拉」,一方面訂定法規「推動」企業善用有意重返職場的中年婦女,另一方面提供就業輔導、職業培訓等課程來「拉高」中年婦女在重返職場時的競爭力。希望透過「一推一拉」,協助女性更好平衡家庭與職場的兩個角色,也讓勞工市場有更多富競爭力的選擇。同時希望將有關建議分享給香港社會,希望本港女性就業也可從中找到參考。

筆者透過調研發現,中年女性在重返職場」不受歡迎」的若干原因,包括所餘職業生命有限,中年女性大多須同時兼顧家庭與工作,導致企業在用人成本會更高。但同時發現「35+婦女」在職場上也有若干優勢,包括穩定性相對年輕同事高、工作態度較成熟且有經驗等。

當今疫情衝擊就業市場,「35+婦女」較容易成為被犧牲的一群。政府有責任透過公共服務與法律,為僱傭雙方創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但我們應該知道,僱傭關係的核心本質是商業行為,政府不能單方面要求企業聘請「35+婦女」,而應多管齊下,綜合施策:一方面由政府提供多元培訓,提高「35+婦女」的綜合競爭力;另一方面透過勞工法律與稅務優惠等股利政策,降低僱主在聘用「35+婦女」的綜合成本;然後創造就業資訊平台,讓僱主與潛在僱員有更多深入了解的機會,降低雙方互相選擇的成本。

當代社會教育普及,不少「35+婦女」的工作能力不遜男性,若讓她們離開職場後便要做一輩子」師奶」,難道不是一種社會資源的浪費嗎?因此,特區政府在抗疫過後的經濟復甦考量中,若能特別考慮如何善用「35+婦女」的勞動力,不僅可善用資源,為經濟帶來新動力,更可同時解決一部分基層家庭的收入問題,與其相連的社會問題,可謂一舉多得的善舉。

文:楊莉珊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