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內地客訪港免稅額是養懶港商 文:陳凱文

上篇文章提到,中央早前接納了港府的建議,將內地遊客循香港返回的攜貨免稅額,由5,000加至12,000人民幣,若再加上口岸免稅店購物的3,000元免稅額,則達15,000元,此舉從全國角度而言,都是中央犧牲關稅利益、國產商品和海南旅遊的競爭力為代價,以此幫扶香港的旅遊、零售和飲食業,但香港每逢遇上甚麼難題,都去請求中央幫忙甚至讓利,而中央幾乎都是有求必應,真的是健康嗎?

顯然不是!本文不是說香港遇上啥難題,中央都不應幫扶,除非是涉及複雜地緣政治因素的問題,或者是港府本身以現行法制或管治團隊,都難以消除的國安或治安隱患,例如像2019年一樣,顯然涉及境外勢力干預的間歇性騷亂,中央出手祭出《國安法》、建立駐港國安公署、決定完善選制的一整套組合拳,都是在履行《憲法》和《基本法》所賦予的中央事權,亦絕對有其必要和迫切性。

可是在經濟層面上,香港已在《基本法》的授權下,享有很多其他地方城市所沒有的經濟特權,例如:獨立關稅區、維持零關稅政策、自行發鈔權、零外匯管制、可以中國香港的身份,跟其他國家和地區展開經貿合作,而且稅收完全不用上繳中央,若再需要幫扶的話,亦應並只應協助香港融入國家大局,又或者協助香港在經貿上走出去,即使不說為國家創匯,至少亦應該是陸港之間互惠互利。

然則,今次旅港免稅額上升之舉,是陸港之間互惠互利嗎?不是。有利於香港融入國家大局嗎?不見得。正如前文所述,整個新政策的出台,不過是陸港於2023年恢復「通關」之後,不但沒了港商所預期的自由行豪客買買買,還讓不少港人發現北上消費更具性價比,使香港零售和飲食業面對經營困難的局面,長遠來說將對香港的舖租帶來下行壓力,所以要中央割讓自己的進口關稅利益,以此刺激內地自由行南下香港消費。

換言之,今次中央讓利,只是在方便港商吸引內地遊客,但是香港既然以國際大都會自居,本來便應以吸引外國遊客為焦點,而且從國家利益的角度而言,吸引外國遊客來港消費,才是創匯之舉,透過政策傾斜刺激內地遊客訪港,不過是用內地消費力孳養港商。若果說2004年開放自由行,是要為當時已低迷多時的香港經濟,注入「第一桶金」的應急之舉,現在的旅港免稅額提升,更像是港商在自由行政策已被養懶,弄得現在生意一遇問題,便變得只懂得等中央打救。

正因如此,本文才會一再強調,今次中央的讓利,是變相再次養懶港商的不健康之舉。事實上香港吸外國旅客的數字,早已遠低於內地客。根據旅發局於今年4月公布的數據,2024年首季訪港旅客量錄得1,123萬人次,雖說按年增1.5倍,但當中內地客為8,699,981,佔旅客總數的77.47%,若再加上港人到外國旅行的人數和消費額,香港旅遊收益其實早已存在逆差,需要靠內地客「輸血」。

況且,現時港商遇到的問題,並非純粹是失去了內地豪客來港消費的吸引力,而是同時失去了本地居民留港消費的吸引力。在今年七一三日長假期,港人共有127萬人次離境,當中97萬人次北上,同期只有26萬內地客南下,北上人次是南下的三倍有多。當然有人或者會說,七一在內地沒有假期,自然沒有南下放長假的慾望,我們看看六月份端午節三日長假:港人北上是91萬人次,南下則約33萬人次,北上依然接近南下的3倍。

在此情況之下,香港旅遊業若是從全國整體利益的角度考慮,現時最應該做的目標,第一是想辦法吸引外國遊客,其次是吸引本地居民留港消費,最後一項才是吸引內地客來港,但無論港商還是港府當局,似乎都不是這樣做,如此便衍生一個問題:當香港一遇問題,便不去自己想辦法解決,而是伸手求中央打救,中央又次次有求必應的話,這樣做算否做壞手勢,結果又是否在養懶港商呢?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