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3月4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宣佈以228億美元向美國貝萊德財團出售全球43個港口資產,其中包括巴拿馬運河兩端的巴以博雅港口和克裡斯托瓦爾港口(合計佔運河總貨運量的39%)。交易完成後,貝萊德財團將控制全球的10.4%的集裝箱碼頭輸送量,躋身全球三大港口運營商。長和預計因此套現190億美元,淨負債率將從23.6%降至18%以下。要知道,中國是巴拿馬運河的第二大用戶,其年貨運量超6400萬噸,佔比22.7%,而交易為此可能會導致中國海運成本上升8%-12%,且可能將面臨美國通過演算法調度、差異話收費等隱形制裁。在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和記實業宣佈後,國務院港澳辦罕見轉載《大公報》評論,批評交易“與民族大義背道而馳”,並劃出反制紅線;外交部則強調反對國際經貿中的政治脅迫。正當大家在批判李嘉誠是不愛國的商人之時,中國突然宣佈北極航道成功直航杭州到鹿特丹。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北極航道正式向世界開放,接連太平洋和大西洋的北極航線讓原本需繞行的航程縮短近30%,不僅能節省大量的時間和成本,還能避免馬六甲海峽的風險和運河的擁堵,極大地提高了運輸的效率和成本。傳統航線經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全程約1.1萬公里,耗時約35天。北極航線經白令海峽—北冰洋—巴倫支海,全程約7500公里,耗時約25天,節省約28%的時間和成本。
當中位於北極地區的「冷岸群島」亦稱「冷岸群島」,處於挪威領土最北端,於一九二零年的巴黎和會,英、美、法、日、丹麥、挪威、瑞典等十八個國家簽訂了《冷岸群島條約》,確立了挪威對群島的主權,也成為北極地區唯一的非軍事區,在不違反挪威法例的前提下,締約國公民可以免簽進入群島以及無時限居住,締約國更享有在群島狩獵、捕漁、採礦、商業活動和開展科學調查活動的權利。1925年,北洋政府在法國邀請下,由段祺瑞派人簽署條約成為締約國之一。中國按條約在2004年依據條約在冷岸群島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黃河站」,也名正言順地落實為北極國家。
因此在2013年5月15日的北極理事會第八次部長級會議上,中國被批准為北極理事會正式觀察員,後來在2015年,中俄總理第20次定期會晤首次達成“加強北方海航道開發利用合作,開展北極航運研究”的共識。2017年6月,國家發佈《“一帶一路”建設海上合作設想》,北極航道被明確為“一帶一路”海上合作的三大通道之一,同年9月中國第八次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雪龍”號科考船成功穿越北極西北航道,開闢了北美經濟圈只東北亞經濟圈的海上新通道,這也不僅標誌中國在北極航道的試航的重大突破,也為未來的世界主要商道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20年前北極仍難以通航,北極地區由於海冰覆蓋範圍廣、厚度大等原因,使得通航難度極大,幾乎難以進行常規的海上航行活動,全球變暖讓北極地區氣溫升高幅度幾乎是全球平均水準的兩倍,導致海冰面積大幅減少,衛星觀測顯示,自1970年代末以來,北極海冰每十年減少約13%。丹麥哥本哈根商學院曾於2016年發表報告稱,按照目前北極海冰融化的速度,預計大約到2040年,北極航道就可以投入商業使用,北極巷道逐漸具備通航的可能性。

多年來,西方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談判中,不顧歷史事實,不承認幾百年來其工業化高度發展中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等對氣候變化有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她們一方面肆意侵佔大氣公域資源為己所用,將碳排放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來發展自身經濟,另一方面試圖利用碳排放議題將發展中國家綁定在全球產業鏈低端。論文作者傑生·希克爾將這一過程稱為“大氣殖民過程”,他說,少數高收入國家侵佔了遠遠超過其應得的大氣公域份額,就像從發展中國家獲取勞動力和資源來實現經濟增長一樣,通過侵佔全球大氣公域,這些國家對發展中國家造成了不成比例的傷害。
3000年以來地球平均溫度是23.5°,就算被吹噓氣候失控的2025年全球平均溫度仍未達前述水準,按國家氣候局提供的數據顯示,在西元前1000多年的商朝和春秋時代全球平均溫度平均溫度達26°,縱觀中華6000年歷史只要全球平均溫度高於3000年平均水準,中國可耕種的面積和降雨將大幅增加,商、周、漢、唐、明朝等偉大的大一統盛世皆會出現,相反只要平均溫度低於水準,就會出現大規模的歉收、饑荒和動亂,東漢末年後的五胡亂華、唐末後的南北朝、以及直接促成明朝滅亡的小冰河期,也是因氣候變冷原因導致農業政府的瓦解。西方世界多年鼓吹的所謂全球氣候變暖原來只是阻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偽命題,而所謂炭稅也只是剝削南方國家巧立之名目,君不見自從中國壟斷了光伏等綠色能源產能,再宣佈2040年完成炭中和之後,西方一直鼓吹的所謂炭配額聲音突然消失。
我們乘著天時、擁著地利,只要再把握人和不犯大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將必然乘著小冰河期的結束而完成。
文:陳思靜
擊劍任俠 快意恩仇 浪蕩宦海 十載浮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