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對派是土地短缺問題根源嗎? 文:陳凱文

日前,恒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在集團的中期報告提到,反對派是土地短缺問題的根源,香港房屋仍屬全球最昂貴之列,根本原因在於政治而非經濟。他又表示,《港區國安法》及新的選舉制度落實後,立法會內肆無忌憚的行為受到遏制,若果一切順利,估計未來數年土地供應會增加,土地價格及樓價都會回落。考慮到需求旺盛,他不擔心樓價會暴跌,對樓市頗為樂觀。

不諱言的說,陳啟宗這一說法,對於知悉香港土地開發進展的人來說,着實令人感到費解。雖然我們不能否認,非建制派及部分立場跟其相近的所謂環保團體,反對過不少港府的土地發展計劃,例如當年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以及現屆特首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但有一個客觀事實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即使在選舉改制之前,非建制派也從未試過取得過半議席。

與此同時,不論選舉改制前,還是選舉改制後,政府提出的法案,都是毋須採用分組點票,只須出席會議的議員過半數票贊成即可。換言之,即使非建制派過去經常在議會內拉布,但在建制派支持底下,港府若真是有心釋放土地和開發新市鎮,其法案和撥款又怎會通過不了呢?

以新界東北發展計劃為例,當時非建制派雖在立法會內拉布,甚至曾因時任的財委會主席吳亮星「剪布」,而出現示威者意圖衝擊立法會的事件,但在建制派的支持下,計劃的前期撥款最終仍是獲得通過。問題來了:政府在2013年公布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方案,是估計首批住宅單位最早於2023年入伙,而前期撥款亦早已在2014年通過,現在七年已經過去,進展又是如何呢?

答案是到了現在,仍然是研究、研究再研究,先是2014年撥款後,展開所謂的《發展新界北部地區初步可行性研究》,一研究便研究了3年,到了2017年才公佈。到了2015年,又展開所謂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然後又研究了4年,到了2019年才發表。

到了今年5月初,發展局、土木工程拓展署向立法會提交文件,申請跟新界北發展有關的兩項撥款,做什麼呢?一是耗費近7.94億元委聘顧問就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進行勘查研究和詳細研究,二是斥資約2.08億元委聘顧問就新界北新市鎮及文錦渡物流走廊作出規劃及工程研究。

換言之,由2014年到2021年,政府單是研究已經花了好幾億,但是依然未研究完,還要再申請接近10億元再作研究,而原本預計首批住宅單位在2023年入伙,目標已經押後到2032年。即使假設首批入伙時間不會再延遲,但是整個計劃由獲得前期撥款到開始住人,竟然要花18年,如果由2007年政府公布《香港2030》,首次提及新界東北發展計劃計算,更是長達25年。

由是觀之,先不論較具爭議性的填海和開發郊野公園,單是計劃開發新市鎮,都可以在非建制派「拉布」失敗,撥款成功通過之後,反反覆覆研究個7年,而且還未研究完,要再撥款近10億再作研究。這樣的開發進度,跟過去反對派的「拉布」,顯然沒有任何關係。既然如此,反對派真是所謂土地短缺的問題根源嗎?答案自然不言而喻。

文:陳凱文

學研社成員、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