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香港所謂的土地問題,已經積存多年。隨着樓價近年來不斷飆升,遠快於打工仔的工資升幅,特別是對於年青人而言,沒家人幫襯的話,要儲夠首期真的比登天還難,加上公屋輪候時間不斷增加,因而令他們不是對社會心生不滿,便是索性「躺平」,令香港很有可能成為低慾望社會,出生率持續降低,未來將進一步加快香港的老齡化問題。
某程度而言,所謂土地問題,不但造成貧富差距拉大,亦會影響社會流動性,而年青人本來便比較容易憤世嫉俗,他們對樓價高和公屋供應短缺的不滿,很有機會被有心人轉移視線,將這類本來屬於經濟和民生的問題,歸咎於所謂的政治體制問題,結果被對方利用,成為社會未來的不穩定因素。可以說,土地問題已成了香港的深層次矛盾。
為此,新任特首李家超在參選時提出四大綱領,當中便包括土地房屋提速提效提量,並在上任後成立「土地房屋供應統籌組」,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領軍,負責審視生地變熟地的流程,確保房屋供應提效提量。至於新成立的「公營房屋項目行動工作組」,則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帶領,負責審視及研究公屋提前上樓計劃。李家超又提到,上任後會適度引用《土地收回條例》,以此增加土地供應。
然而,不論是精簡生地變熟地的流程,加快審批速度,抑或是引用《土地收回條例》,基本上都是在使用香港固有的已開發土地,並不會令已開發土地有所增加。事實上,要令樓市降溫,以及增加公屋興建量,香港實在有必要開發新土地,而現屆特首李家超在這問題上,基本上是繼承了上屆政府提出的「北區都會區」和「明日大嶼」計劃。
平情而論,這兩個土地發展計劃,驟眼看上去不錯,但詳細研究的話,又會發現一些問題。在「幫港出聲」早前宣佈舉辦的「全民討論解決土地房屋問題」記者會中,其召集人周融便提出一些問題。首先,上屆政府提出的「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號稱涵蓋新界北30,000公頃土地,實際上只是建議開發600公頃新土地。
周融細看計劃後又指出,原本的印洲塘海岸公園只得680公頃,但上屆政府大筆一揮,便將10,000多公頃土地,劃作「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面積霎時擴大十多倍。與此同時,上屆政府又將南生圍、大生圍及甩洲、米埔至新田三寶樹、蠔殻圍,以及豐樂圍及尖鼻咀一带的魚塘和濕地,約2,000公頃土地納人做「飛鳥廊道」,周融因此質疑:這些土地難道真的不可用作建屋之用?
這個問題,不要說周融有此疑問,相信任何一個平時有研究香港土地政策的人,都會感到詫異。事實上,香港本來便不是沒有地,已開發土地只佔香港總面積不到25%,但在港英時代,政府把全港四成土地劃入郊野公園。如今,上屆政府雖提出「北部都會區」計劃,實際上又莫明其妙地瘋狂拓闊所謂的生態保育區,如此做法是否重蹈港英政府的覆轍,埋下了一個窒礙香港土地的計劃炸彈呢?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