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再無國際生的啟示 文:鄧家豪

美國政府近期撤銷哈佛大學招收外國學生的權利,就連比利時王儲伊麗莎白公主的學業也受影響。「哈佛不再收國際生」反映高等教育已是大國博弈的關鍵戰場。美國早前已限制某些高等院校的「敏感」學系錄取外國學生,其壟斷「科技優勢」的戰略意圖非常明確。相反,我國近年推動「教育開放」—— 銳意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大爭之世,任何國家若無法建立高質且開放的教育體系,將在人才、科技和學術話語權的爭奪戰中敗陣。

香港務必要成為國際教育樞紐

香港具備「一國兩制」優勢,作為亞洲唯一坐擁五間百強大學的城市,亟需承擔起成為我國國際教育樞紐的重任。香港經年累月建立英文授課環境、學術標準與世界接軌、匯聚各地享負盛名的專家學者,具備極高的國際教育競爭力。

美國以國安名義收緊學術交流,削減不同科目的國際生名額,「逆全球化」作為其實有利香港教育國際化。香港非本地生學額應進一步放寬,尤其是高端科技相關學系。西方將教育武器化,香港則要證明自身的開放和穩定,歡迎全球學子和專家。相對越來越封閉的美西教育體系,香港應發揮我國對外窗戶作用,放寬學者簽證,積極吸納外地學生,積極開設分校,在全球佈局。當美國倒行逆施,香港就更應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助國家吸引世界一流學生,搶佔人才高地。

推動非本地生升學貸款

要在一帶一路擴大生源,香港要考慮建立國際化的教育金融體系。筆者建議特區政府牽頭建立「全球英才助學計劃」,與不同銀行合作推出免抵押低息留學貸款。針對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創新科技等重點領域學生,可設立專項貼息機制,設立制度補貼利差。同時,積極與海外政府和銀行體系建立創新跨境擔保模式,與海外銀行建立風險共擔機制,為「一帶一路」學子提供信用背書,亦保障資金體系穩健。

筆者建議特區政府成立專家小組及相應機構,審核學者或學生以專利入股、技術分紅、僱傭合約等方式折抵債務,吸引學生留港服務。當外國教育費用暴升,香港以卻以優惠利率吸引學生,建立及培養未來優質客戶群,有利長遠發展。

筆者期望各界發揮自身所長,與高等教育界通力創新和合作,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國家發展出力。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