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該不該愛國:利益與道德的雙重考量 文:吳建東

有人說我就是一個商人,老老實實做我的生意賺我的錢,站在商人的立場就是追求私人利益,什麼國家大事都不是我們所關心的事。因為我們是在商言商。但在現實的商業世界中,商人常常會面臨國家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的抉擇。這種抉擇不僅考驗商人的道德底線,也影響著社會的整體發展。

我們知道國家利益通常指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等方面的整體利益。私人利益則指商人個體或企業的經濟利益。兩者之間既有重合,也有衝突。有人可能要將利潤最大化,將貨品賣出給對國家有惡意的人,扼制國家的發展,這種行為雖然短期內增加了私人利益,但長期來看卻損害了國家利益。所以商人在做出抉擇時,不僅受到道德的約束,還受到法律的制約。道德要求商人考慮社會責任,法律則強制商人遵守國家規定。因此,商人在追求私人利益時,必須考慮到這些外部約束。

在全球化時代,有人說我做的是全球生意,這生意也不是在我的國家領土里,這跟愛不愛國毫無關係。但要知道,你在國土之外做的生意,如果影響到國家的發展,危害到國家的安全,那這算愛國嗎?我們不否認商人的本質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然而,商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其行為必然受到社會價值觀的影響。因為愛國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責任。商人應當在追求利益的同時,考慮國家和社會的整體利益。

商人在經營過程中,往往面臨利益與道德的抉擇。愛國作為一種道德要求,有時可能與短期利益相衝突。然而,從長遠來看,愛國行為往往能帶來更大的社會認可和市場機會。因此,商人應當在利益與道德之間找到平衡點。因為一個穩定、繁榮的國家環境有利於,我的長期發展。相反,如果國家利益受損,私人利益也難以持續。

在全球化背景下,商人的愛國行為不再局限於本國市場。跨國公司可以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本國文化、技術和產品,這也是一種愛國的表現。通過這種方式,商人既能實現自身利益,又能為國家做出貢獻。以華為公司為例,其在全球市場的成功不僅為公司帶來了巨大利益,也提升了中國的國際形象。華為通過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展示了中國企業的實力,這無疑是一種愛國行為。

相反以某跨國公司為例,其在某國投資設廠,既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也為公司帶來了豐厚利潤。然而,當該國面臨經濟危機時,公司選擇撤資,導致當地經濟進一步惡化。這種行為雖然符合公司的短期利益,但卻損害了國家利益,最終也可能影響公司的長期發展。

商人應當愛國,這不僅是一種道德要求,更是實現長期利益的必要條件。在全球化時代,商人可以通過多種方式表達愛國情懷,同時實現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益與道德的雙重考量,將使商人在追求成功的同時,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更大貢獻。因為只有在國家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私人利益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商人在面對國家利益與私人利益的抉擇時,應當以社會責任為重,考慮長遠發展。只有在國家利益與私人利益之間找到平衡點,才能實現真正的共贏。

總之,商人該不該愛國,答案顯而易見。愛國不僅是商人的責任,更是其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不管你在哪兒做生意,都要首先保障國家利益,如果首先想到的是私人利益,做出一次危害國家安全和利益的選擇,那過往的愛國商人標簽,就會轉變成賣國商人,成為千夫指!

文:吳建東

香港城市智庫評論員、香港就是敢言執委、香港江西萍鄉同鄉會副會長、和衷共濟愛港聯盟副主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