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在二月底提出的《財政預算案》,研究向陸路離境私家車收取200元的「邊境建設費」,此舉對經常往來中港的專業人士而言,無疑增加了商務成本,且IANG(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簽證費用大幅上調,也讓不少內地來港就業人士感到不滿。這兩項政策表面上旨在擴大稅基、填補財政缺口,實質上暴露出與區域協同發展之間的矛盾,亦與香港傳統「自由經濟」的原則相違背,反過來削弱了香港核心競爭力。
香港以港立城,「港」就是「自由港」,「自由港」不單是免關稅,還像孫中山先生所說「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然後「人盡其才」,因此盡量減低人員往來的交易成本,使貨流、人流、金流快速地進出,通過繁忙的交換與交易讓經濟活躍,香港則從中賺取交易費用,使香港一百五十年來「自由都市、百業繁旺」,惟政府新思路則背道而馳。

具體而言,提案按去年經蓮塘口岸、深圳灣口岸及港珠澳大橋離境的500萬架次推算,徵收邊境建設費預料每年帶來約10億元收入,這個數字其實對減輕千億財赤實際幫助有限,這對於大商界而言固然無傷大雅,但若是經常往來的商務人士或香港工作、深圳生活的朋友,無疑增加了一筆額外負擔,這種額外收費或會減少跨境往來的頻率。實際上,很大一部分擁有兩地車牌車主為企業用戶,因商業往來需要頻繁的跨境物流貿易等,當跨境成本增加,企業可能加速將相關部門北遷,而香港工作、深圳生活的人士則考慮增加「居家辦工」的時間,又或者乾脆開車到關口,然後通過公共交通工具過關。

除邊境建設費外,政府近期亦大幅提高IANG簽證費用,這對於希望來港發展的內地人才來說無疑是一個重大打擊。近年港府一直積極吸引人才,截至去年底,各項人才入境計劃共收到超過43萬宗申請,批出超27萬宗,共約18萬名人才到港,高才通計劃為香港帶來的直接經濟貢獻每年達到約340億元。但新政提出增加各人才及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的申請費及上調簽證費,從此前的230元增至1,900元,預計每年可為政府增約6.2億元收入。IANG計劃原本是為了吸引優秀人才來港發展,支援本地經濟及創新產業,倘若續簽費用持續上升,可能會讓潛在的內地人才望而卻步,亦會降低香港對人才的吸引力,令部分優秀人選轉向其他城市或國家。

事實上,近年粵港澳大灣區政策一直強調促進區內人員、資金及資源的自由流動,鼓勵香港與深圳乃至內地其他城市的深度融合。如港珠澳大橋的建設初衷是為促進人流與物流便利化,而非設置額外門檻來限制其使用;來港簽證亦是為促進人才流動,可以緩解香港的人口流失及人才外流問題,亦可彌補香港勞動市場的結構性短缺,如互聯網產業、IT行業的空缺。然而,若繼續增加跨境交流成本,只會加劇區域治理的零和博弈,與初衷相背。
誠然,目前增加的成本不少,但一般市民仍可接受,但若成為一個趨勢,政府財政危機再惡化,則再增加灣區內的交易成本,這對於灣區融合、香港經濟的基本面則是有害的,政府需要理清政策的思路,並對市民宣講到底目的為何,以釋除商界對未來的疑慮。
文:姚英毅
旅居歐洲香港媒體人,曾獲多個亞洲與全球性新聞獎、文學獎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