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實現「教育樞紐,人才搖籃」 文:鄧家豪

國際教育樞紐的優勢

教育局推出主題為「教育樞紐,人才搖籃」的宣傳片已在各大平台播出,短短一分鐘的短片,說明了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得天獨厚的優勢。旁白在片頭提綱挈領:「香港銳意建設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吸引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背景和領域的人才」,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既是建設國際教育樞紐的目標,也是重要策略。

誠如宣傳短片所言,香港有諸多成就其為國際教育樞紐的重要條件。香港是「充滿活力的亞洲國際大都會」,「透過公營中小學提供12年免費教育」,「培養中英兼擅的人才」。與此同時,香港坐擁五間百強大學,有無出其右的強健實力建立為國際高等教育之都。

透過宣傳片,大眾不難了解香港為何足以成為「教育樞紐,人才搖籃」。但要獲得社會配合,甚至各界鼎力支持,筆者認為必須令大眾明白教育產業如何拉動經濟及惠澤民生,為未來發展掃除誤解。

教育帶動經濟發展

疫情後,當局推出不同政策扶持企業,全力「拼經濟」。然而,不少中小企依然面臨嚴峻考驗,為數不少的飲食業和零售業者只能苦苦支撐,人口老化和消費北移是主因之一。

關乎廣大就業人口的中小企需要消費人口支持,一地一城沒有新鮮人口,其未來堪憂。教育產業吸收年輕且消費力較強的人口,連帶推動民生經濟發展,為消費市場創造穩定需求。一名學生來港升學,往往帶來一個家庭的消費,涉及飲食、交通、住屋和日常生活所需,促進本地經濟復甦。香港正迫切需要一種能「一帶多」刺激多個板塊發展的產業,教育產業正擊中痛點。筆者期望當局以多元方式教育社會大眾教育「產業化」的經濟效益,使各界更願為建立香港為教育樞紐出分力。

便利的簽證制度與升學中介發牌機制

正如上述,教育產業蓬勃發展有利全港經濟,故有必要制定「內」、「外」關鍵策略方以實現香港教育「出口」。對內,要有更便捷的學生簽證和移民制度,方便學生及其家人來港;對外,要設計良好制度規範升學中介協助推廣香港教育,提升全球招生力量。研究及推出便利不同年齡學生來港升學的簽證方式,進一步開放本港教育體系予非本地學童,有助維護本地學校穩定發展。另一方面,效法澳洲或英國等教育產業化較成熟的升學熱點,推行升學中介發牌制度,既保障香港教育聲譽,亦提升全球招生效率。

建立香港為國際教育樞紐,推動教育產業化,不是教育界單獨可成的偉業。其成功有賴政、商、校、民四方合作,方可水到渠成。要四方合作,政府居間協調,適時推出全新條例或制度甚為關鍵。建立一個支柱產業效益巨大,「教育產業」萬事俱備,此機不可失,各界務必奮發支持,共建大業。

文:鄧家豪

青海省青年聯合會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兼副主席、深圳市寶安區人力資源局大灣區職場導師、香港特别行政區屯門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委員、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兼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董事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理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兼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