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長官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將於10月公布,近期,他帶領政府的管治團隊,廣泛諮詢社會各界,並落區聽民意。與上任特首不同,李家超落區聽民意,帶着多位司局長,也不會出現與市民辯論的情形,但是,到底聽民意的實際效果有多大,對提高施政水平將產生多大的正向作用,則有待觀察。
李家超與管治團隊已在線上線下出席約10次諮詢。8月20日,他還聯同12位司局長到荃灣出席地區諮詢會,與現場逾百位來自新界9個區域的代表密切交流。這場地區諮詢會長達兩小時,分為三節,首兩節由特首及官員聽取20位市民發表意見,第三節為小組討論,並設有電視和網上直播。
會後,李家超在社交媒體上表示自己收穫良多,又說,非常珍惜每次與市民溝通交流的機會,市民的意見再次提醒他「民生無小事」,為市民解決日常生活遇到的問題,建設更美好的香港,是他和團隊的責任,也是共同奮鬥的目標。
特首及其管治團隊注重聽取民意,這無疑是件好事。不過聽民意也是一項技術活兒,怎樣才能聽到真實的民意,如何才能做到善於聽取民意,其中有很多學問和技巧。幾乎每一任特首,以及每一位主要官員,都會表現得十分注重聽取民意,但最終能否給人以會聽民意,願意聽民意的總體印象,卻是因人而異。舉辦了聽取民意的活動,並不代表真正能聽到民意,相反,沒有這些表面的形式,亦不代表不聽民意或沒有聽取民意。畢竟,特首及主要官員是否注重民意,有沒有聽民意,不在於形式,而在於實質的施政表現能否真實地回應市民的呼求。
政府的施政不能純粹跟從民意,因為民意會不斷地隨時間、社會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今日大多數人支持的政策措施,明天可能會變成大多數人都不認同,甚至強烈反對的政策措施。香港過去的實際例子有很多,比如,首任特首董建華推行的「八萬五」建屋計劃,初時得到多數民意支持,但後來遇到亞洲金融風暴,出現許多「負資產」的情況,就成為多數人反對的政策,但時間再往後移,當樓價不斷上升,公屋、居屋供應不足,又有許多市民緬懷當年的「八萬五」政策。
社會上也存在許多操控媒體和社會輿論,以影響民意的行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上屆政府推動修訂逃犯條例之時,出現了大量的虛假新聞和輿論,危言聳聽,嚴重誤導了市民,煽動起虛假的民意,導致社會出現劇烈動盪。
一些政治勢力和利益集團,也常用各種手段騎劫民意,誤導政府和公眾。過往,政府舉辦的各種會見市民、聆聽民意的活動,出席者中,常見各種政治勢力和利益集團的代言人,將一己之私,偽裝成民意。在社會嚴重分化之時,一小部分反中亂港的政治勢力,更以表達民意為借口,大鬧會場,實質上是用少數人的高聲量,阻止更大多數人表達意見。
政府要善於聽到真實的民意,要善於聽到社會各界和市民大眾的真實呼聲。因而,聽民意就必須注重方式方法,首先必須是多渠道,多種方式去聽民意。既要舉辦面對面的交談對話活動,更須主動地走入民間,透過探訪、視察,直接與普通市民交流掌握民情民意,還可以就不同的議題展開問券調查等多種方式。既要直接聽取市民意見,也須從間接的渠道,從側面去了解政策措施對市民和社會造成的影響。
政府也須建立起民意的過濾器、分析器、處理器,要將虛假的民意過濾出去,將真實的民意抽取出來,並加以分析、處理,好讓政府主要官員能及時把握住第一線的民情民意,再對症下藥,推出應對措施,這才能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讓市民大眾真正感受到特首和特區政府重視民意。
特首和特區政府是否真正注重民意,是否善於聽民意,市民可以真實地感受到,也能清晰地分辨出來,這並不是只靠公關團隊就可以輕易做到的事。如何才能聽到真實的民意,準確掌握市民的呼求,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本屆政府仍須有更深入的思考。
文:文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