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香港驅除低慾望社會的陰霾? 文:鄧家豪

亞洲經濟發達國家及地區因為人口老化及總體發展放緩,產生一系列相應社會及經濟問題。日本作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一直是不少學者的研究對象。日本90年代初泡沫經濟爆破後,經過「失落的二十年」,時至今日依然未擺脫缺乏經濟增長動力的困局。

大前研一的低慾望社會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及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Kenichi Ohmae)在其著作《低慾望社會: 喪失大志時代的新國富論》提出日本陷入「低慾望社會」(Low Desire Society),不少年青一代失去上進心,抗拒承擔責任。新一代人目睹上一代頂着沉重房貸,生活壓力大,普遍認為那並非他們追求的生活品質。大前研一認為年青人晚婚和物質慾望少,長遠影響人口及經濟結構,嚴重影響國家發展。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及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及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

香港走向低慾望?

香港作為高度發展的城市,市民面對大部分高度發展經濟體的相似問題:高樓價、工作壓力大和上流機會減少。不少年青一代對生活和未來的取態也有相類之處:拒絕(無法)供樓、主張不婚不育和減少物質追求等。由於香港人口老化問題及部分社會特質與日本類似,令不少人擔心香港也一如日本陷入「低慾望社會」的漩渦,將會面對嚴重的發展問題。筆者認為香港的年青人面對的問題可能與日本年輕一代相近,但其成因不同,出路也光明得多。

日本於九十年代由於外部環境轉變及後續一系列經濟策略失誤,導致泡沫爆破,經濟一蹶不振,部分早期累積的結構性問題日趨嚴重,國際競爭優勢萎縮,年青一代與國家一同陷入困境。香港則由於產業單一和生活成本高企,減少年青人發展及上流的空間,但相較日本新一代卻有不可同日而語的「破局」優勢。日本經濟低迷多年,而我國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一帶一路」帶來龐大機遇。香港憑藉一國兩制的獨特地位,發展基礎穩健,年青一代如能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將大有可為。

高慾望不如有希望

然而,香港依然有不少年青人「被迫」奉行「低慾望」的生活態度,大有「躺平」的趨勢。筆者認為香港年輕一代不是「低慾望」,而是缺乏融入國家發展的覺悟,變得「少希望」。年輕一代無法把香港與國家發展,乃至個人與國家歷史機遇融合,故此對未來想像力有限,難有鴻鵠之志。

九十年代及以前,香港人標榜「靠自己打出一片天」,思考發展及規劃時,以香港為出發點。回歸後,國家經濟也正處於騰飛階段,香港社會有時出現「依賴」心態,對中央「放水」或政府「救市」常有所求。香港「由治入興」,社會既不應視香港為孤島,也不應有「望天打卦」的消極心態。新一代想大展拳腳,應該習慣以中國視點出發,積極了解國家規劃,從而明白香港的角色及優勢,才能把個人發展與國家這艘乘風破浪的大船方向保持一致,貢獻國家發展同時一展所長,譜寫人生精彩一頁。

年青人最需要的是希望而不是慾望

筆者深信香港年青人不一定追求穿金戴銀的物質,但都希望一展所長,發揮潛能,活得精彩,因為「發展」是大自然每一員的原始「慾望」。筆者希望香港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全力協助學生了解國家規劃、發展優勢及一帶一路機遇,點亮新一代的希望之光,使他們有動力砥礪奮進,為國家、香港與自己開創新局。

文:鄧家豪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