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士加價不是問題 問題在於… 文:劉信

上周,筆者才於本欄提到政府應考慮多設專線巴士,仿傚內地及境外例子一些景點區,會有運輸線擔起連接整個景區的任務。巴士公司就宣布加價,其中九巴加4.3%,城巴加7.5%,在現時消費疲弱之際,政府任由公用設備加價,無疑是為基層市民的生活雪上加霜。不過要求加價,在現時高利率環境無可厚非,但問題重點在於一邊加價,但服務又一邊減少。

面對香港近年人口流失、在家工作潮流、人口老化趨勢,可以想像隨工作人口減少,未來會恆常使用公共交通的人口必然大幅減少,這個趨勢在港島更加嚴重。由於恆常乘客的減少,巴士公司可以高舉現行法例,大幅修改巴士路線藍圖,透過結合多條巴士線,甚或減班。

根據現行運輸署條例,個別路線在繁忙時段平均載客率低於85%,非繁忙時間平均載客率低於30%時,巴士公司及運輸署便可考慮縮減班次。即使個別路線在繁忙時間載客率達標,但非繁忙時段不達標時,巴士公司亦可要求將路線改成特別班,只開設繁忙時間的班次,甚至早繁及晚繁的特別班次都可以分開處理。又例如,如一個大區內數條巴士線平均載客率持續不達標時,雖然運輸署條例中指可以考慮縮短行車路線來處理載客量不足問題,但巴士公司更多會選擇取消或合併路線而處理。

事實上,只要對巴士政策有所了解的諸君,應該都知道只要巴士公司拿出載客量數據出來,基本上運輸署可以阻撓的空間實在不多。當現時一眾建制派議員齊齊發聲聲討城巴的營運狀況時,倒不如要求運輸署拿出數字,過去四年城巴在港島區取消、合併、縮減了幾多條巴士線?總班次減少了多少?

這也是為什麼筆者對於政府就縮減2元長者乘車優惠當初如此憤怒,因政府及立法會均容許及通過巴士公司加價,加價就直接增加長者乘車優惠的開支。當開支過大時,卻走去削減乘車優惠,而不是從法律層面改變現時巴士制度的死胡同。

現時巴士業務之所以走入死胡同,諸君可以想像,香港公共交通替代品良好,當巴士班次由15-20分鐘,縮短至25-30分鐘時,你會選擇繼續等巴士,還是轉身就改乘鐵路?作為香港人,說心底話,你會選擇早半小時乘搭早一班車嗎?

這裡就要衍生一個新問題,當城巴每年向母公司支付2000萬元顧問費、500萬元花紅;過去兩年又向股東派2億及2.5億元的股息時;面對城巴董事總經理李卓豪問會否要求超市蝕賣罐頭時;當政府都因為公共交通加價而有意削減長者優惠時,是否有需要對香港大眾運輸系統的設置及倫理作出新討論呢?

筆者不是反對加價,只是覺得當巴士公司一邊因人口老化而一定程度減少服務,一邊又因營運問題而加價。作為小市民對巴士加價不滿,甚或遷怒於政府也是可以理解,加價不是問題,但一邊加價服務質素又一邊降低,又如何要讓市民理解呢?

更嚴重的問題是,可以預見在將來,由於班次減少市民更多依賴鐵路運輸,巴士公司又進一步縮減及合併班次,又再進一步伸手要求加價,最終又走入另一個惡性循環。政府在此有必要想辦法,如何在巴士公司手上取回更多的主動權,避免長期陷入太過被動的狀態,例如在法律上增加更改班次的難度或選項。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