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於4月26日結束訪華之行,上午是與中國外長王毅會面,下午布林肯則與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同時,美菲近日在針對南海和台海問題上舉行聯合軍演,美國通過參議院通過TikTok強制剝離字節跳動法案,強迫美資侵吞TikTok金雞蛋,布林肯可是帶著矛盾來訪華。今年是美國的大選年,美國總統參選人每次選舉都必要打「中國牌」,現任美國總統更是又怕跟中國脫勾構成真衝突,但為了選舉,唯有一方面會繼續推行種種打壓中國的政策,另一方面又會害怕走得過於極端,真正引起衝突的話會無法收場,可謂自身有不少矛盾。令筆者回想50多年前時任美國總統訪華的分別。
50多年前美國總統訪華
1972年2月21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遜與夫人一行搭乘空軍一號專機降落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尼克遜成為1949年中共建政以來首位到訪中國大陸的美國在任總統。尼克遜訪華之時,國際關係正進入大動盪、大分化、大調整時期,美國在亞洲、非洲乃至歐洲都面臨蘇聯的巨大戰略壓力,從中美蘇大三角關係看,中蘇矛盾和美蘇矛盾已經上升為主要矛盾,大於中美之間的矛盾。顯然,結束敵對、走向緩和,符合中美兩國的根本戰略利益。上海公報為當時1972年中美關係的聯合基礎,華盛頓宣佈承認北京主張的「一個中國」原則,台灣是中國一部份也是公報之基本,也是國家在中美關係上由一開始的第一條,也是最重要的一條紅綫,也為之後1979年中美建交訂下基礎。
貿易戰證明是搬石頭砸自己腳
訪美前美國已開始編出「中國產能過剩論」,目的為增加關稅和貿易調查作後台,為了獲得工人選票,拜登政府接下來可能會對中國的很多行業繼續進行打壓。可是,美國今年應該未如期減息,其中原因是通脹未能降下來,尤其以當年在中國貨品加收關稅的後遺症。上一屆政府因貿易戰在關稅政策上已經走得很遠了,如果在此基礎上繼續加碼的話,極有可能對其國內的經濟帶來反作用,加重通貨膨脹。而且地緣政治惡化也給美國帶來壓力,尤其以近日國內大學生大規模抗議美國對巴勒斯坦的立場,美國本身說支持巴勒斯坦立國是解決巴以衝突的方法,但近日在聯合國又因為美國在巴勒斯坦立國議題上投下反對票,令到聯合國無法承認巴人立國,這又一次是美國「自相矛盾」,失去了道德高地,也令到國內反對情緒升温,影響到往後的美國大選。可是這一切的矛盾都是由自己開始的。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面時也說了「45年的中美關係歷經風風雨雨,給了我們不少重要啟示:兩國應該做夥伴,而不是當對手;應該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傷害;應該求同存異,而不是惡性競爭;應該言必信、行必果,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相比起50多年前尼克遜訪華之旅,布林肯是應該認清美國本身的主要矛盾,無論是自身經濟地緣政治等問題其實不來自中方,而是應該處理好 中美關係及自身問題,這樣才能有健康的發展。
文:黃頴灝
民主思路聯席召集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