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鍾培生在網上再有惹火言論。他批評港府不應該資助內地客來港旅遊,更直言內地人根本不應來港「窮遊」。鍾培生的相關言論被轉載至內地網站,並引起兩地網民的關注及激烈討論。
鍾培生對於內地旅客來港「窮遊」的觀點,主要有三項,大意如下:
● 據鍾培生上載的短片中的談話內容所見,由於有網民告訴他內地網民在小紅書等網站訴說香港物價貴得驚人,便讓他有感而發。鍾培生認為在二、三線城市生活的內地人若經濟條件不許可,根本應該留在當地好好工作,不應來港消費。正如港人也不會經常到瑞士,然後卻投訴當地的消費水平太高。鍾培生直言,香港屬一線城市,物價貴是很合理之事,反指內地人不應來港「窮遊」。
● 鍾培生更建議港府應該向內地人索取「入息證明」或「資產證明」,杜絕來港窮遊的內地旅客。鍾先生還在短片中談及內地人來港「窮遊」,不大消費卻堵塞「關口」,有的不住宿的卻在「麥記」裡睡覺,對社區造成嚴重的滋擾。

● 稍後,鍾培生更拍片反諷港府應該資助港人到北京或上海消費,只需支付18元便可以參觀內地的名勝古蹟。鍾培生的言論,似在回應有人指內地旅客付出18元便能來港。另外,有網上視頻指,港府資助內地旅客達每人1000元的水平。鍾培生還指出,就算港府真的資助港人北上消費,亦應該先要求港人留港消費至一定金額才合理。
鍾培生的言論或許會引起某些內地人不滿,但根據網上的留言可見,相關觀點卻得到不少港人的支持。筆者認為,這多少反映出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問題:
● 根據資料顯示,港府從沒有向每名內地客旅客撥出1000元或以上的資助。據吾友陳凱文的調查所得,於2019年期間,港府確實有一個旅行社資助計劃,由2019年11月下旬至3月底為止。旅行社接待一名過夜旅客,便可獲得120元的補貼。另外,經旅行社提供的服務出境(例如參加旅行團、購買機票及酒店等等)的每名旅客,旅行社亦可得到100元的補貼。這資助計劃早已完結。稍後,即使有團體提供不同形式及主題的資助及補貼,每名過境旅客的補貼金額亦最多不過是二、三百元左右。這些補貼及資助,一來名額有限,二來每名的金額亦有限,三來更指明要求是針對過夜旅客。簡單來說,港府或任何相關組織,從來沒有向每名內地旅客補貼超過1000元,還讓其「不過夜」及「窮遊」;這說法並不成立。
換句話來說,有關說法是源自一個錯誤的網上流言,並非基於事實。就算退一步來說,所謂的18元來港「窮遊」,無論如何僅屬個別例子。為何港人會對一個流言或個別例子深信不疑呢?這反映出香港社會裡,很多人的態度都非常不認真,只談好惡,不講究事情的本質及真相。
● 鍾培生的言論,其「中心思想」僅在「利益」兩字。若旅客願意「高消費」便歡迎,但要「窮遊」的話則建議港府想辦法杜絕。商家「追求利益」沒有錯,但對其「沒有利益」的一群欲「趕盡殺絕」,便明顯有失「中庸之道」。
這「憎人富貴,厭人貧」的嘴臉,又豈是長久之道?就算全世界的大城市,尚不可能對旅客進行嚴格的「入息及資產審查」。嚴苛及對外來人帶有歧視的旅遊入境審批制度,不僅會把「窮遊」趕絕,亦會把「高消費群」送走。有經濟件的旅客對服務水平的要求更高,服務員稍有「白鴿眼」便會被看在眼裡。反過來說,港人真的有資格只服務高端消費客戶群嗎?香港的硬件及軟件配套是否到位?香港服務員的語言能力是什麼程度?其態度又是什麼水平?
其實,但凡真正做生意的都會明白,客戶群應該夠廣濶及深厚。顧客無論消費多少,都有賓至如歸的感受,這才會建立起顧客的忠誠度及口碑,方能有條件「越做越高級」。
● 或許香港勉強尚算是一線城市,但與他內地一線城市相比,我們的物價畢竟太高了。近年,北京、上海、廣州及深圳等地的消費模式都正在改變,商店都以價廉物美吸引客人。香港經濟體系比較特殊,並沒有因應環球市場變化而及時作出調整。這才導至港人北上消費成風,內地客人來港則不願意消費的情況。說穿了,這主要不是由於內地旅客窮了,而是全世界的消費模式改變了,亦是由於香港的「性價比」太低了。
除了內地城市外,日本、韓國及東南亞的消費水平亦比香港吸引。香港的「性價比」越來越低。無論是內地或海外城市,都明顯把香港比下去。香港業界並非不瞭解情況,但卻不肯面對現實,只會不斷批評政府,並諉過於人。

港人絕對明白當中的問題所在,但普遍人都沒有勇氣去面對及接受現實,更加沒有魄力去作出任何改變。由2020年的疫情起,地產市道低迷,地產商都不肯「沽貨離場」,直至2022年美聯儲宣布加息起,香港商界居然不斷吹出「即將減息」的奇怪風聲。即使被港人看高一線的長和集團,亦要等到2023年7月才肯正式「劈價賣樓」,其他發展商還要施延至6至9個月後才開始陸續「認輸」。現時,金管局及各大小銀行處理新世界發展「再融資」的方法,居然是「繼續拖延下去」。說穿了,整個香港社會都沒有勇氣去面對及解決問題,更加沒有魄力去作出任何改變。
總的來說,鍾培生的相關言論多少反映出業界的想法,亦可能說出了某些香港市民的心聲。其中,我們可以從側面看到香港社會的普遍問題。
港人凡事不求甚解,不講究事實的本質,不理會真相,只談好惡。不少港人更是「憎人富貴厭人貧」,只想「賺盡」卻明顯「不自量力」,亦沒有想清楚自己的「位置」。每當問題出現時,我們只懂得把它不斷拖延下去,缺少了面對及解決問題的勇氣,更只懂得諉過於人,從來沒有好好反省自己的過失及不足。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