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而香港抗疫過程中存在一種令人擔憂的現象,疫病當前,社會的負面情緒太甚,批評者多,而實際做實事的人少,這對解決問題,合力抗疫並無太大幫助,有害無益。戰疫病,解決口罩短缺的困難,需要的是更多積極的正能量。
以口罩短缺為例,疫病令全球的口罩需求在短時間內迅速增長數倍甚至數十倍、數百倍,幾乎是人人要戴口罩,日日要戴口罩,不僅過往向香港供應口罩的國家和地區未能如常供應,而且特區政府及本地商家全球採購亦未能購入足夠的數量。口罩供應不足已經是現實,就像疫病已經進入香港一樣,不論怎樣不情願,不接受,都已經是香港須面對的挑戰,須解決的問題。
面對這些挑戰和困難,只在內部爭吵、指責,於事無補,解決不了問題,是消極的做法。而且,俗話說:牢騷太盛防腸斷,社會也好,市民也好,如果過多地陷入於埋怨、指責和批評,也會令人的情緒變得消沉和負面,如果整個社會多數人都出現這樣的情緒,則將令整個社會都變得消極和低沉,對於抗疫解困沒有好處只有壞處。
積極的應對困難的做法,自然是多為社會出主意,多想辦法,多動手,多出力。如能合心一意,群策群力,戰勝疫病,解決困難只是時間的問題,而且當香港走出困難,也能迅速復元,甚至比過去變得更強、更好。
有報章報道,身兼行會成員的經民聯立法會議員林健鋒透露,他與幾位工商界人士合力在港籌設口罩生產線,可望一個月後裝配生產,估計初步每日可生產十萬個。
林健鋒及工商界人士正是一種好的示範,口罩短缺,只靠罵政府,罵議員,是罵不出口罩的,解決的辦法除了繼續全球採購之外,自然還可以自己製造。香港的製造業早已搬離本地二、三十年,如果只從從土地成本,人力成本的角度看,香港重新發展製造口罩的製造業,顯然是不符經濟規律的,但在目前的特殊情況下,這也是解決口罩荒的一條出路,如果政府能提供必要的土地或廠房,也許可以解決一些問題。如果再開動腦筋,可否將港商設於內地或東南亞的工廠,轉為生產口罩、酒精搓手液,專供香港?
此前,自由黨的立法會議員鍾國斌亦嘗試發展可以多次使用的布口罩,這是以高新科技的方式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
這些努力和嘗試,可能未必就能夠一次過解決香港的口罩短缺問題,不過值得稱讚的是這種積極的精神,值得珍視的是這些行動向社會釋放出的正能量。困難是現實,而辦法卻只能靠人不斷地嘗試去解決。口罩問題是這樣,疫病問題也是,只有發動全社會共同努力,才能找到解決辦法,科學家要積極研究病毒和防疫方法,研製藥物,醫生和護士努力在前線救護病者,政府制定和推行各種抗疫措施,全體市民積極配合,做好個人衞生防疫,這樣才可以戰勝疫病。
過度的指責、批評,甚至發起醫護罷工行動,對抗疫只會有負面作用,對社會也只有壞的影響。
文:文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