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河套區為國家科技創新橋頭堡 文:劉建誠

位於深圳河兩岸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河套區),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璀璨明珠,承載著香港與內地協同創新的歷史使命。2024年11月,香港特區政府發布《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明確提出將河套區建設為世界級產學研平台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試轉化基地。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重要支點,河套區被寄予厚望,旨在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策源地。

香港憑藉「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和頂尖科研實力,有望將河套區打造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橋頭堡,聯通內地與全球創科生態。然而,如何善用香港的獨特定位,克服跨境要素流通的挑戰,實現這一宏大願景?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和全球商業樞紐,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為河套區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香港的國際化環境無與倫比。根據2024年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數據,香港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超過1200億美元,位居亞洲前列,這為河套區引入國際創科企業提供了強大吸引力。香港的法治環境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享譽全球。2025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創新指數顯示,香港在亞洲排名前五,完善的法律框架增強了企業在河套區開展研發的信心。此外,香港的學術實力不容小覷,8所大學中有5所位列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吸引了全球頂尖科研人才。

河套區的戰略定位進一步放大香港的優勢。《發展綱要》明確,香港園區聚焦人工智能與大數據、生物醫藥、新材料和綠色科技四大領域,目標是建設全球創科資源的匯聚點,促進港深兩地人員、資金、數據和物資的跨境流通。截至2025年,香港園區已引入50家創科企業,深圳園區入駐超過150家,形成初步的產業集群。例如,香港科技大學與深圳企業合作開發的AI醫療診斷系統,已進入中試階段,預計2026年實現商業化,展現了港深協同創新的潛力。

「一國兩制」為河套區賦予了獨特機遇。香港可作為內地與國際市場的「超級聯繫人」,推動技術轉移與國際合作。河套區不僅是港深合作的試驗田,更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平台。通過整合香港的國際化優勢與深圳的產業化能力,河套區有潛力成為全球創科生態的關鍵節點。

河套區的快速發展離不開香港特區政府和中央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港深兩地的協同努力。根據2024-2025年度香港財政預算案,政府撥款10億元用於河套區基建及創科項目,另預留4.7億元推動電動車及綠色科技研發。2025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香港園區科研項目數達80個,涉及資金約15億港元,其中生物醫藥佔比40%,人工智能30%,新材料20%。這些項目涵蓋從基礎研究到中試轉化的全鏈條,凸顯河套區的創新活力。

人才是創科的核心驅動力。2024年,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吸引超過500名創科人才,其中部分已參與河套區項目。跨境合作方面,港深兩地園區於2025年實現資金跨境流動試點,累計跨境融資額達5億人民幣,為企業提供了靈活的資金支持。此外,香港園區已建成多個中試實驗室和孵化器,吸引了包括生物科技初創企業和綠色能源公司在內的多元創新主體。

現行政策為河套區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2022年)提出完善創科生態圈,推動新型工業化,支持河套區成為創科高地。2024年施政報告進一步宣布成立「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督導委員會」,由行政長官親自督導,統籌園區規劃。為促進跨境協作,香港簡化了科研人員簽證流程,放寬科研設備進出口限制,並試行數據跨境傳輸框架,這些措施有效降低了合作壁壘。

河套區有潛力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橋頭堡,帶來經濟、科技和社會的多重效益。從經濟角度看,預計到2030年,河套區總產值可達500億港元,創造2萬個高端就業崗位,帶動大灣區創科產業升級。其國際合作潛力尤為突出,河套區可吸引歐美日企業設立研發中心,成為亞太區創科樞紐。例如,某國際製藥巨頭已計劃在香港園區設立亞太研發總部,預計2027年投入運營。

在科技突破方面,河套區可充分發揮港深優勢。人工智能領域,香港的算法研究與深圳的硬件製造能力結合,有望開發出智能製造和智慧城市等下一代應用。生物醫藥方面,香港的臨床試驗優勢與深圳的產業化能力相輔相成,預計2028年前將推出10款創新藥物。綠色科技則是另一亮點,香港「GreenTech Hub」計劃與河套區聯動,推動碳中和技術研發,助力國家2060年碳中和目標。例如,一家港深合資企業正在河套區開發新型太陽能電池,效率比市場主流產品高20%。

河套區將為香港青年提供了參與創科的廣闊舞台。2025年「創科實習計劃」已為1000名學生提供河套區實習機會,激發了年輕一代的創新熱情。此外,港深協作增進了大灣區居民對「一國兩制」的認同感,促進了區域融合。國際層面,河套區可成為中國科技「走出去」的窗口,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分享技術成果,強化香港作為國際創科中心的地位,與新加坡、矽谷等競爭。

為實現河套區的戰略目標,香港需進一步優化政策,釋放創新潛力。筆者建議建立港深統一的數據跨境傳輸標準,簡化審批流程,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前提下促進科研合作。同時,擴大資金跨境流動試點,允許更多創科企業在河套區內使用人民幣及港幣雙幣融資,提升資金靈活性。

建議推出「河套創科人才計劃」,提供稅務優惠和住房補貼,吸引全球頂尖科研人員。同時,與大灣區高校合作,設立河套區聯合研究院,培養跨學科創科人才,確保人才供給可持續。

政府也可加快香港園區二期建設,增加中試實驗室及孵化器空間,滿足企業擴張需求。同時,引入國際創科龍頭企業,與本地初創企業形成產業鏈協同效應,打造完整創科生態圈;並可在河套區試行「監管沙盒」,允許新技術在受控環境下測試,降低企業創新風險。此外,設立規模為50億港元的「河套創科基金」,專項支持高風險、高回報的科研項目,激勵前沿技術突破。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機遇,也是實現創科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抓手。憑藉國際化優勢、科研實力及政策支持,香港有能力將河套區打造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橋頭堡。最新數據顯示,河套區已初具規模,未來潛力涵蓋經濟增長、科技突破和社會融合等多維影響。

筆者相信通過優化跨境協作、強化人才培養、完善基建配套及創新政策試驗,河套區有望成為全球創科地標,助力中國科技自立自強。香港應把握這一歷史機遇,以河套區為平台,匯聚全球創新資源,實現從「國際金融中心」到「國際創科中心」的華麗轉身。政府、企業與學界需攜手合作,讓河套區在國家科技創新藍圖中綻放光芒,為香港和大灣區的繁榮發展注入新動力。

文:劉建誠

香港策劃工程師學會副會長
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委員
「中國夢智庫」成員

《中國夢智庫》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攜手「說好中國故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