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兩會北京歸來,發現香港第五波疫情持續嚴重,而特區政府繼續成為輿論抨擊的焦點,抗疫工程未能追上疫情的快速變化,公營私營環節未能由衷合作。這一切問題或者都提醒特區政府需要檢視回歸以來奉行的」小政府大市場」原則,特別是面臨當前這般疫情快速變化的公共危機。
過往特區政府的管治備受稱譽,公務員團隊小而細緻有效且監管嚴謹,公營機構有效負起部分社會功能,而私人市場分擔諸如醫療、保險等不少公共職能,但與其他環節各司其職推動城市發展。但是,香港自回歸後並沒有遭受類似2019年至今的重大挑戰,一場轟動世界的社會性政治動亂,緊接着又有一場全球性的疫症,讓香港管治面臨不一樣的格局,而過往行之有效的」小政府大市場」便出現了一大堆問題,或因反應過慢,或因規管寬鬆而讓疫情惡化,甚至香港市民對特區政府管治漸失信心。
抗疫中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空服人員或隔離豁免卻引爆第五波疫情,這是一例,日前再有內地社交平台微博流傳一份懷疑內地護士到港支援的分工表,在兩地引發熱烈民情,質疑內地援港醫護人員援助香港被安排跟進厭惡性工作,質疑在工作分配上遭受不公平對待。
事件擾釀成為社會議題後,特首林鄭月娥終在18日的記者會中表示,兩地醫護採取混合模式工作,協作過程要分工是經雙方同意,不應由外人「以一張紙評價」。但可以看到,市民對特區政府可以戰勝疫情已漸失去耐心與信任。
如果特區管治團隊意識到這個問題,那就應該重新評估疫情的嚴重性,盡快展現魄力,加強政府對公營、私營的各個環節的暫時性管控,善用中央政府的各項援助措施,甚至對於不願意合作的個別私營機構、公務員,應有法律可及時解決問題,不應認為石頭阻礙抗疫工程,誠如中央官員所言」要動員一切可動員的力量」,因為疫情不等人。
當前唯有盡快控制疫情,安排好救疫防疫的工作,並降低感染死亡人數,特區政府才可重新挽回失去的信任。從最近的抗疫工作可見,民間很多志願團體投入資源與力量,分擔政府工作,若政府可透過掌握在鄉會、政團、地區團體手中的社區網絡,可快速將資源與政策落實到最基層當中。
除此外,特區政府也要改變」低調做事」的風格,應加強資訊發放,一方面讓廣大市民即時了解政府的動向,另一方面也應及時掌握民意回饋,特別是一些謠言與誤會。但很明顯,在與市民溝通這方面,特區政府強差人意,或者因此讓政府的公共形象日漸失。公眾批評如此激烈,難道還不該引起政府的正視嗎?
文:楊莉珊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九龍東區各界聯會常務副會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