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旺夜經濟 吸引本地居民比旅客重要 文:劉 信

筆者過去兩星期,多次就戶外夜市、郵輪碼頭等政策發表意見,眼見政府最近將「戶外夜市」的概念輕輕調整為夜經濟,感到政府開始找到挽救經濟的正確方向。其中有媒體報導,政府正與商場商討延長營業時間,獲得多個發展商的支持,K11已開始研究延長營業配合推動夜經濟。

然而要推動夜經濟,單單是商場延長營業時間是遠不足夠,商場內商店需要有誘因去聘請額外人手,符合營商條件才可行,而符合營商的條件可概括為「人流」。所以即使發展商們願意配合,如果政府無法提供誘因增加人流,最終無補於事,再次令政策流於表面。

旅客固然重要,但如何令本港市民晚上重新消費,卻是不可忽視的一環。交通上是必須配合,地鐵的營運時間能否相應延長,通宵巴士在深宵初段的班次能否增加,這些都是政府應該考慮的,否則市民每次等候通宵巴士都要半小時以上時,夜經濟外出誘因又會降低。

除此以外,政府現正實施的公共交通費用補貼計劃,筆者建議當中理應進行修訂,晚間交通津貼可按比例提高,降低市民於夜經濟中的通勤難度。綜觀環球的不夜城,夜經濟之所以發達,很大程度是由於是本地民居率先撐起夜經濟,由於本地居民大力支持造成暢旺,才能進一步成為旅客熱點。

在推動夜經濟初期,如何令疲弱的餐飲及零售僱主們願意額外出資延長營運,也是政府必須處理的問題。對於一些願意延長營業的中小企,政府可考慮設立低門檻貸款計劃,讓中小企有額外資金及動力配合政府推動夜經濟的計劃。不單集中於旅客區,反而讓全港中小企百花齊放地參與,在市場的無形之手下再汰弱留強,留意18區中有沒有部分區域特色自然形式,一如當初大南街的文青街,也是在沒有政府推動下形成的新區。

成功依靠本地居民撐起夜經濟的初期後,政府應集中宣傳成功而且有特色的夜經濟區域並加以宣傳。政府同時應自行於旅客旺區增設更多旅遊特色,例如星光大道有不少空間,能否用於設置青年市集。讓不單是傳統的香港特色,更多全新的香港創意,成為一個文創區域,相信吸引力對比單是販賣傳統香港手信,對高消費群客戶更有吸引力。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