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香港特區發展局表示,現時並不是適當時機推展「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蹉跎了十年寶貴發展的關鍵期,與潛在機遇失之交臂,的確令人遺憾。
回想十多年前,筆者也曾就地下城發展撰文並接受外媒訪問,更與時任官員見面交換看法。當年香港特區政府曾研究在尖沙咀九龍公園、銅鑼灣、金鐘、灣仔一帶發展城市地下空間的可能性,當時的商鋪、私樓、甲級寫字樓在買賣和租務呎價高企,在仍未有啟用海濱長廊時,主要靠地面交通、隧道和地鐵站空間連貫,當時的尖沙咀、銅鑼灣、灣仔的建築群仍在築建中,而屯馬線仍未啟用,東鐵線仍未直達會展站和金鐘站,路面情況繁忙,現時該等地區的路面和地鐵站空間發展程度與十數年前相比更勝一籌。
回想十多年前的背景,香港特區政府要到處尋覓土地,當時不但主張填海,也打算改變工廈、非住宅用地的用途,更打著岩洞和地下空間的主意,但每個增加土地的方法花費不菲,更需要時間,當時的思路或許是,與其只向高空發展,也可以善用地下空間,而且更能在綜合商業和購物區增加可使用土地,讓尖沙咀、金鐘、銅鑼灣、中環繼續成為城市中心的地王,服務甲級寫字樓和附近的酒店型服務式住宅;時移世易,上述樞紐帶的租金跌勢未止,投資銀行、律師事務所也撤出中環和金鐘,除了東九龍和鰂魚涌也具備升級為新商業樞紐的條件,新興地區如黃竹坑、東涌也設置了甲級寫字樓連鐵路等硬件,而香港特區政府也把城市發展焦點放在明日大嶼和北部都會區,也難怪「地下城」概念多年來也只是聽到樓梯響。
「城市地下空間發展」又是否動了他人的乳酪?近年,有土地出現流標,更有投得土地的買家因不同原因把土地轉手,建築成本和利息成本高企,工商對商廈和商鋪的需求正在逐步放緩,公私營合作 (PPP) 的動力也不強。「地下城」的敗筆,就是研究時期過長和研究經費過高,這十年香港的工資、物價和通賬有目共睹,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就是計劃的「死因」之一。我們的競爭對手新加坡,以及內地多個城市,也發展了地下空間,或善用現有的地鐵站、地下商場、地下停車場、隧道空間,並與地面建築物群的用途相互巧妙結合。
在財赤的陰霾下,香港特區政府更要量入而出,謹慎理財,做任何重大決定都會有所限制,當然,今天的投資,十數年甚至數十年後才能看到回報,決策者宜更具遠見,為香港發展謀劃未來。香港的發展有緩急先後,政策因時制宜,但也要有延續性,並顧及這座城市的未來轉型。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