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組織協會昨日(1日)發表最新一份民間兒童權利專員報告,評價過去一年政府扶貧表現為26分(滿分100),雖比去年提高了5分,為歷屆最高分,但仍遠低於50分的合格線,促進政府加強扶貧。本屆政府改變扶貧政策的理念,由普惠式扶貧改為精準扶貧,比過往有積極的改善,但精準扶貧的力度仍須加強,受惠人群須進一步擴大,才符合社會期望。
本屆政府的扶貧政策,聚焦於「劏房」住戶、單親家庭,以及雙老孤老長者,推出「共創明Teen計劃」、社會客廳、以及在校課後託管服務等政策措施,推進兒童扶貧。此外,政府的「簡約公屋」、過渡屋,以及「簡約房」政策,以及社區關愛隊推展的社區服務,對改善貧困居民生活狀況,也有較明顯的幫助。
新的扶貧政策除了政府投入資源外,也注重社會和民間力量,形成政府、商界、社會協力的扶貧模式,同時也將簡單地輸血式扶貧,改為以助弱勢社群提供更多學習、就業機會,改善生活環境為主的造血式扶貧。
平心而論,政府扶貧政策的理念,確實有較大的進步,政府投入扶貧的資源,所發揮的社會效益,也比過往更為顯著。不過,扶貧政策仍然受到質疑,社會對扶貧政策的不滿意度仍然較高,主要原因在於精準扶貧的受惠範圍過窄,有幸受惠者固然可以從政府和社會得到有效的支援,但仍有更多有需要的貧困人士,未能受到政策的援助,存在比較嚴重的「供不應求」的問題。
根據政府統計處的數據,2023年全港共有95萬多18歲以下兒童,當中有21.5萬名兒童生活在貧窮家庭,5.3萬名15歲以下兒童須領取綜援,兒童貧窮率為22.5%。但政府推出的各項扶貧政策,能夠照顧的兒童數量卻明顯不足。「共創明Teen計劃」的學員名額只有4000名;社區客廳目前只有深圳埗、紅磡、土瓜灣三區設立了4個客廳,預計可服務1750個劏房戶;在校課後託管服務計劃有超過110間小學參與,但託管學額與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曾有調查顯示,一些貧窮家庭較集中的地區,平均17人爭1個託管位。
精準扶貧能更合理地運用好社會資源,以期產生良好社會效益,但如果只能讓少數兒童受惠,就不能達至良好的扶貧效果,反而會造成不公平、不均等的問題。既然「共創明Teen」、社區客廳、課後託管等扶貧措施,經過實踐檢驗,已證實對解決兒童貧窮問題,有實質的作用,政府就應該增加投入,進一步擴大這些扶貧政策,爭取讓絕大部分貧窮兒童都能受益。
目前,在高額財赤之下,政府不得不縮減多方面的財政支出,更令人擔心在精準扶貧方面,能否進一步增加投入。社會對兒童扶貧問題提出關注,除了反映問題,表達民意之外,更期望政府不會因財赤而縮減兒童扶貧。
香港正處在關鍵的轉型期,經濟、社會發展面對較多不確定因素,面對許多新困難和新挑戰,貧窮社群在變局中所面對壓力更大,受到的影響更為顯著,因此,在諸多困難之下,政府不僅不能因財赤縮減扶貧投入,反而須因應時局和環境的變化,加強扶貧力度,持續有效地將精準扶貧擴而廣之,讓更多貧窮家庭、貧窮兒童能得到有效的政策支援。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