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名思義,公器是社會的公共資源,因此必須用以維持公眾的利益,而絕不能以此來謀私利。最近,財務匯報局罕有地公布,就近年是非不斷的上市公司康宏環球2017-2019年財務報告被會計事務所發表「保留意見」一事展開審計調查。根據相關規定,僅此本並不足以構成審計調查的充分條件,難免令人覺得奇怪。但聯想到康宏股權爭奪案其中一方代表馬時亨此前不斷呼籲財匯局介入調查,而他本人又與財匯局主席黃天祐關係密切,就不得不令人深思其中的微妙之處了,更令人擔心是否有公器私用的問題存在。
自康宏前大股東曹貴子等高層於2017年捲入廉政公署調查事件,康宏已停牌三年多了,期間又上演了「深圳幫」與「台灣幫」的權鬥,股權糾紛至今糾纏不清。這三年多來,最慘的就是小股東,大量資金被凍結,眼看着公司不斷虧損卻無可奈何。康宏日前公布2017-2019年3年的業績,3年分別虧損14.5、6.21和5.4億元,合計共26.14億元。截至2019年底,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僅為7.17億元,較2017年底的20.2億元大減。
儘管如此,負責康宏核數工作的中匯安達會計師事務所對財務報告僅發表了「保留意見」,意即「除特定例外情況外,確認財務報表已按照適用的財務匯報要求妥為編制」。核數師對上市公司的意見可以分為四種,第一種是無保留意見,第二種為保留意見,第三種是不表示意見,最後一種是否定意見。後三種意見代表公司的財務報表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當中以「保留意見」的問題最小,只是代表核數師認為財報出現重大、但非廣泛的失實陳述,或未能取得充足的審核證據。
根據港交所今年1月底公布的報告,有133間上市公司在2019年財報中遭到核數師發出非「無保留意見」。儘管港交所去年加強對於財務造假的懲罰,也只是要求上市公司獲核數師發出第三及第四種意見,其股份才會被停牌,屬於第二種的康宏顯然還沒有到達最壞的程度。但財匯局有沒有對其它被發出「保留意見」審計報告的上市公司採取同樣的調查行動呢?似乎不見有相關報道。按照以往做法,財匯局即使完成對上市公司的財政狀況調查,也不會「點名」,而且個案發生時間多是較為久遠的。但這次財匯局卻偏偏迅速高調宣布對康宏展開調查,難免予人奇怪的感覺。
如果繼續深究,也許可以發現一些端倪。康宏股權糾紛中「深圳幫」的代表馬時亨曾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而財匯局的主要成員就是由財庫局任命,兩人或許早有交集。另外,資料顯示,財匯局主席黃天祐是中遠海運港口董事兼副董事長,馬時亨則在去年12月出任中遠海控獨立非執行董事,兩人目前都是在同一個集團任職。
當然,這並不是說其中就一定有不可告人的枱底交易,但是作為公職人員,必須要懂得避嫌,凡是有可能引起外界不必要聯想的事,都必須慎之又慎。作為政府公器,也必須以維持公眾的利益為使命,而非利用職權為自己為別人謀求利益,如果最終淪為別人的打手,那就太可悲了,更與公職人員廉潔奉公的宗旨背道而馳!
文:若耶溪
前傳媒工作者,現從事金融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