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資會豈能成為「港獨」奶媽? 文:朱家健

有報章新聞報道揭露教育資助委員會主掌的部分撥款資源,在過去數年被某些人把持,個別受資助項目所研究的方向和範疇存在問題,或涉資助屢次煽「獨」的學者,教資會被形容為「港獨提款機」,而部分香港大專院校則被形容為「港獨大本營」。該報章的系列報道也點名了數名學者和個別項目,如果情況如實,那麼香港特區政府有重組和改革教資會的必要性及迫切性。

教資會審批的是公帑,換言之,手執權力就是公權力,其運作須被監管;其委員組成、遴選更不能無王管,甚至乎,教資會須向公眾交代,去批准或去否定某一項目申請的邏輯依據。值得留意的是,教資會或其個別成員的這種盲目審批,會向「港獨」份子發出錯誤信息,也是在默認和默許這些項目的「存在價值」。如果大學教學項目的水喉被個別人士騎劫,被審批項目的申請者和實踐者又是「有心人」,那麼,隨時球會、球證和球員都是被不明勢力操控的人,警務處國安處更不能掉以輕心。

其實,要在大學校園剎停「港獨」思潮擴散,就是「餓死」「港獨惡苗」,讓推動「港獨」的學者和項目缺乏資源,更要撤去他們在大學的立腳點,教資會正是大學的「奶媽」,為大學項目提供源源不絕的資源,作為公帑資源把關者,我們豈能讓一些有明顯立場偏向的學者繼續把持教資會,或讓教資會向劣跡斑斑的學者「揼水」,變相是鼓勵了他們繼續從事與學術脫軌的「研究」,讓大學院系成為「港獨」播「獨」的溫床,敗壞了該等大學的聲譽,更影響了香港作為研究型大學城的願景。

面對大是大非,教資會更不應把「學術自主」光環強行授予涉「獨」或涉違法的項目,須知道,壞事並不應該以學術研究作包裝,教資會不應透過撥款為涉「獨」項目助燃。

教資會不應成為涉「獨」項目的搖籃,大學也不應成為播「獨」平台。另一個須注意的細節,就是各個大學含金量較重學科學位 (無論是本科學士、碩士甚至是高級文憑)的取錄,尤其是涉金融、法律、社工、會計、醫護、測量等專業學位學額,應告別酌情和「走後門」的情況,如果申請者未能符合條件,應直接篩走,而不是容許有條件取錄又或不公平事件發生,如果負責取錄者或其行為涉不公,廉政公署甚至其他執法部門應主動介入,尤其對有權左右學額取錄人員作出重點調查,不能容許潛規則。

香港特區的公權力機關,在人員的遴選、續聘(續委任)、晉升等,應該對現職人員和候選人作出國家安全審查和道德背景審查,並要求候選人交代國籍、聯繫和其他潛在衝突等,具公權力機關不能再淪為某夥人的獨立王國,香港特區宜善用愛國愛港人才。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