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污水所涉及的「經濟考慮」 文:寒柏

日本政府堅持把核污水排放到大海,並作出海量的政治宣傳,為自己「洗白」之餘,還反過來抹黑內地政府,其背後到底在計算什麼呢?

根據現代的核污染處理經驗來說,最穩妥的辦法,是把其蒸發到大氣層。相對來說,把核污染物流入海洋難以於一時三刻完全稀釋,除了會造成區域性的海洋核污染之外,核污染物還會透過「食物鏈」積聚在海產生物裡,破壞生態環境並嚴重打擊區內漁業的利益。

日本政府絕不是因為缺錢才把核污水排出。退一步來說,即使日本政府真的缺錢,而「蒸發處理」方式之成本較高,相信提出這建議的中國及俄羅斯,甚至乎周遭的韓國及澳洲等為了自身漁業的利益,都願意為日本付出這筆費用。我們不難理解,日本政府決定以核廢水污染海洋的原因絕非缺錢,亦不是沒有其他比較安全及環保的選項,而是有一系列的政治、軍事及經濟的考慮在背後。

日本的政治及經濟考慮是什麼呢?日本國內經濟早已一蹶不振,自從上世紀90年代資產泡沫爆破、半導體及高科技產業被移走後,日本經歷了失落30年的歲月。日本的定位逐漸被韓國所取代,經濟上亦被內地迎頭趕上。近年,內地電動車產業取得豐厚的成果,在手機及晶片上亦以很快的速度搶佔國內外市場。日本大企業在內地的投資不見得成功。日本經濟的活力不再,內憂外患,並越來越依賴內地。日本政府只能靠舉債渡日,日本大財團則只能「吃老本」,情況不容樂觀。

在這情況下,日本在經濟層面上本應想法子加深與內地的合作,並大舉投資內地,但在政治及軍事層面來說,日本政府卻傾向於親美並希望藉此重建其於亞洲的領導地位。

現時,日本放府的「核污水排放」計劃,明顯是一種「自殺式經濟襲擊」。值得留意是,除了內地之外,近7成的韓國民眾亦反對「核污水排放」。澳洲政府亦表明反對,這「核污水排放」嚴重影響鄰近國家之國民對海產食用安全之信心,亦會打擊所有國家的漁業發展。

據說,日本漁業正走下坡,每年產值約幾百億美元左右。相比起來,內地的漁業產值卻是日本的數以倍計,達數千億美元。日本政府忽略國民的健康及食物安全,犧牲了正在走下坡的日本漁業,卻可嚴重打擊數以千億計的內地海洋產業,無疑是一場「自殺式經濟襲擊」。

日本的「自殺式經濟襲擊」對自己有什麼好處?一方面或可透過今次的「奇襲」,與美國政府交換到某些利益,或達成某些共識。另一方面,日本政府亦可反過來脅迫內地政府,擺明車馬的向中國勒索。

內地政府對日本海產下禁令,這只是暫時「治標」的方法。最終,日本的「核污水排放」將影響整個亞洲區的海產食物安全,亦會影響內地及鄰近國家的漁業。

由於這是長達30年的「核污水排放」,內地政府只能作出長遠及可持續的應對計劃,一方面保障國民的安全及健康。另一方面,我們亦要維護內地漁業的根本利益,亦須盡可能維持內地漁船於鄰近海域自由航行及捕魚的盛況。這些應對計劃,我們只能留待業界及相關專家作進一步的探討。

有人指出,既然日本政府的「核污水排放」長達30年,又有美國政府撐腰,內地政府阻擋不了,還有什麼好做?但這種心態只是一種對強權屈膝的條件反射。但凡稍為遇上錯挫折便想屈服,還反過來謾罵及批評內地政府。為何我們不反過來想,日本的計劃長達30年,我們便即有幾十年的時間去面對及解決這件事。難道日本現在「不聽話」,我們便即「投降」?在未來29年的日子裡也沒事好做?

筆者比較關注的是,某些時評人及網紅對這件事的取態及所散播的訊息。於日本政府宣布「核污水排放」後,華人社會立刻出現了鋪天蓋地的輿論。他們不約而同的以相類近的觀點為日本政府「洗白」及藉此抹黑內地政府。這些顛倒是非黑白的輿論不僅在海外散播,還似乎在內地及本港的某些親建制媒體圈子裡流傳。為何這些人的言論如此一致?這背後有什麼耐人尋味的因由?

我們一方面要警剔有人刻意散播民族情緒,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另一方面,我們更加要小心有心人藉此抹黑內地政府,並把矛頭指向內部。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