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讓市民等

有人說人一出生,便開始等死。小時候住寮屋區,生病了,母親從小玻璃瓶内拿粒白色小丸,出一身汗,病便退了。是什麽病,不知道。冬天總會鼻水流流,喉嚨痛是例行公事,等一兩天,自然痊癒。有病要去看醫生,是很不情願,因為要花錢又要等。

五十年前到醫院等街症,等兩、三小時是基本,沒大不了,窮人要等,窮華人更要等,在無可奈何中成了習慣,成了「當然」。睇醫生要等,住公屋要等,一切政府向市民提供的服務,都要等,除了交税。似乎在社會最低的那一層,等已為「常態」了。一等等了五十年,今天較富裕的中產階層和有些錢的基層,連局長級人馬申請政府服務也要等三小時多,顯然社會進步了,連「等」也公平了。

特首説「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時,政府提供的各項服務都要市民等,便顯得相映成趣了。公屋等五六年,運輸署要等三、四小時、政府門診排隊看病連取藥要大半天,專科更要等兩年到四年,危樹也要等地政署處理,真是你死你事。既然特首和司局長們是急得那麽急,那是誰讓市民等呢?政務司司長一上馬便立即推出「共創明『Teen』計劃」,以政商民三方協作,希望做到精準扶助青少年,增加青年上流機會。這股勁力,值得各局公務員學習,因為本來是負責教育、勞福和民政青年等局的基本政策和工作,現在卻要司長出馬,還要商界支持,才辦得成一個臨時活動。看來只是特首和各司局長急,公務員卻仍在按程序工作呢!但優化和修改不合時的程序,又是司局長的責任,誰急誰不急,只有各說各了。政府官員常說什麽「期望管理」,可能讓市民將「等」成了習慣,等到死了,便什麽問題也解決了,不過連出殯和殮葬也要等呢!

希望「不用等」是政府KPI的指標,若能達標,相信香港市民一定會真心擁戴特首和支持政府。不過切勿像醫管局解決輪候專科時間過長的態度,當病人有病等到嚴重,嚴重等到死時,局方只是採取分流拖延態度,在得到正式診治前,提供跨專業團隊綜合診所服務,像在輪候時要你做些事,分散在等候時的怨氣,卻反而增加了其他部門的工作量。真正醫護不足的問題,仍然是束手無策,「等」的核心問題沒有解決。

「等」是會等出市民的怨氣的,很多本來無事的情況,也是因為「等」才生出衝突禍亂來。

文 : 陳祖光

香港警察隊員佐級協會主席顧問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