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國產車品牌南下促進兩地融合 文:吳桐山

最近一段時間,內地汽車市場最大的熱詞就是補貼降價了,開始於東風系旗下合資品牌的這波補貼降價潮,目前已經席捲了整個國內汽車市場。其中合資品牌是這次補貼降價的主力軍,其中包括寶馬、奧迪等都有比較大的補貼降價幅度。背後原因是傳統燃油汽車賣不動,積壓大量的庫存,「放血降價」就是為了去庫存,因為現在的消費者更加傾向於國產新能源汽車。曾幾何時合資品牌一直強過自主品牌,但如今風水輪流轉,這一格局正在發生根本性扭轉。

近期乘聯會公佈了2023年2月國內乘用車銷量數據,2月主流合資品牌零售48萬輛,同比下降12%;日系品牌零售份額17.6%,同比下降5.4個百分點;美系品牌市場零售份額7.5%,同比下降1.6個百分點。而自主品牌零售71萬輛,環比增長12%,且國內零售份額為51.1%,其中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車滲透率52.9%,而主流品牌則僅有僅有4.2%。至於出口方面,1-2月海關汽車出口68.2萬輛,同比增長43.2%,出口額140.2億美元,同比增長65%。簡而言之,中國的自主品牌汽車,已經佔據內地龐大的汽車市場的大半江山,而且越戰越勇,將外來品牌逼到沒路走了。這可能是長居香港、見慣日韓歐美品牌的港人所難以想象的。

從以上數據不難看出,國產車現在之所以強勢,其動力源則來自於新能源汽車。汽車與手機行業的發展趨勢非常類似。曾經,中國消費者購買手機都是想要購買摩托羅拉、諾基亞、三星的外資品牌,但後來國產品牌集體發力,中國手機市場70%的份額被國產品牌佔據,華為、榮耀、小米等成為主流,外資品牌只剩下蘋果一家。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現在國產品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優勢越來越突出,通過了與互聯網加速融合,整車的智能化程度是要優於很多合資新能源車型的。在電動化時代,新能源車的動力與燃油車差距不再明顯,智能化優勢更突出的國產新能源車型自然更容易得到內地消費者的青睞,甚至國際的認可。

反觀本港,街上很少出現國產車的影子。汽車工業是體現一個國家實力的象徵,現在大家總是說加速香港和國家融合,我認為最實際就是和國家「穿同一條褲子」,汽車領域則是一個融合的表現。單從這點來說我們和國家的融合似乎並不好,國產的比亞迪、「蔚小理」來等新能源車在內地大行其道,但是在香港是極少能看到的。

首先,港人的觀念比較老舊,總是覺得國外的月亮比較圓,對國產品牌帶有偏見;其次港府在充電樁基建方面做得不足,不利於以新能源為主打的國產品牌;再次,香港市場小,又對國產品牌帶有有色眼鏡,很多內地的頭部車企不願意來港推廣。期待國內的汽車廠商應該從深度融合的角度來認識這個問題,多來港推廣國產品牌以消除港人落伍的偏見。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