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零售業不滯乃預期之中 文:寒柏

復活節及清明節上假期過去,港人紛紛外遊,但訪港旅客不足,零售業叫苦連天。有報道指,部份零售商估算生意大跌3至4成,情況比疫情時更差。

歸根結底,其實本港自由行在2015年起已開始走下坡。只是當時業主如常加租,零售業界「一直啞子吃黃蓮」。此外,當年還有後知後覺的國際大品牌來港擴展業務,本港表面上歌舞昇平,一般大眾才不知暗藏殺機。

本來這倒退的大趨勢早有先兆,亦不難發現。但一來是港人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二來是後來受到黑暴及疫情的拖累,影響了某些人對大環境的判斷。

很多人在過去幾年以來,都傾向相信眼前的困局只屬短暫性質。情感上認為自己已在「谷底」。在黑暴期間,港人憧憬無論暴動的結果如何,內地將繼續「派糖」。疫情期間,不少港人懶理疫情對國民之風險,不斷高喊「通關」,一口咬定「通關」後一切便會好起來,並把所有自身的經營問題歸究於疫情。

表面上看,似乎黑暴及疫情後的世界出現大變,讓港商無法適應。實際上,卻是世界一直在變,只是港人把所有變化都當成是短暫及個別事件,並簡單及膚淺地歸究於黑暴及疫情,才會一直忽略真相,並未能及早應對世界的不斷變化。

因此,香港零售在通關過後反過來變為一潭死水,乃預期之中;本港零售業不濟,對本地經濟的負面影響亦非常深遠。

自03年以來,本港的其中一個重要的經濟環節及支柱,都可以說成是由「自由行」衍生出來。當年,自由行帶旺各行各業的零售生意,前線員工的薪金及租金亦因此大增。租金大升亦促使工商物業升值,最終造成了財富效應。如今,本港零售業走下坡,一環扣一環的反過來走入「收縮期」,這對本港經濟足以造成災難性的影響。

無可避免地,工商物業的租金回落,空置率增加,估值回落的速度或會更快。由於本港行各業都一直在黑暴及疫情期間「死守」,不斷妄想「明天會更好」。這幾年間,正值是高息環境,業主卻情願「再坐一會」,一廂情願的不斷付高息,也不願「劈價」賣樓。租客捱過了疫情,很多都希望可以等到「春天」。總言之,大家為了「死守」而不斷「燒錢」。

苦等「通關」後一年多,一不見「自由行」來港「爆買」,二不見國企及民企來港「買樓」。如今,香港經濟就如一個「泄了氣」的皮球般。

儘管如此,零售業「大跌3成或4成」或許有誇張之嫌。復活節及清明皆不是內地客人出遊的日子。另一方面,港人在疫後出遊一年比一年多,亦在情理之中。所以,我們不妨多等一會兒,把「五一黃金周」都算進去,計算整個4至5月的「年對年」變化,才會得出一個相對客觀的結論。

無論如何,觀乎2023年至2024年第1季的情況,內地訪港旅客仍有所增加,只是大家的購物模式已變,不再在港「爆買」而已。

多年來,香港就是太依賴及迷信「內地救港」。明明自由行在2015年已開始走下坡,內地來港購買及租用辦公室的企業,亦於2019年起開始減少。本來大家都可以及早提防及控制好風險,但卻不斷拖延問題。

如今,本來已經積累了好幾年的問題,有可能一下子爆發開來,並構成骨牌效應。港府及金管局亦需注意當中潛在的風險。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