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4月份零售額按年下跌14.7%之原因 文:寒柏

近日,港府統計處公布,4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臨時估計約296億港元,按年下跌14.7%,跌幅擴大逾1倍,是2020年7月份以來最差。本港首4個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則下跌4.7%。

港府發言人指,4月份零售總銷貨價值按年跌幅擴大的原因如下:

1.本年度的復活節假期,居民出境外遊人數較去年大幅增加。市民離港期間會影響本地消費,亦可能會減少外遊前後日子的本地消費。

2.去年,本港疫後復常不久,加上港府派發消費券等因素,讓去年本地消費市場暢旺。此外,於通關初期,入境旅客的逗留時間較長,人均消費亦較高。因此,撇除新春及聖誕節的月份,2023年4月的零售業總銷貨價值是自2019年6月以來最高。

3.今年4月份天氣不穩定,雨量較平常多,相信會對市民消費有影響。

其實,港府以上的說法只解釋了4月份跌幅擴大的原因,但當然沒有詳細分析本年1月至4月份整體消費走下坡的具體情況,更沒有探討這下跌大趨勢已形成的實情。即使只針對4月份跌幅擴大的情況,港府的說法亦值得商榷:

港府談及去年通關初期,訪港旅客消費因疫後首個通關年而大增,本地居民才開始恢復外遊,再加上去年有消費券的支持,造成去年基數較大。

可是,去年大家都認為通關初期的航班、酒店及各種旅遊配套皆未全面復蘇。當時有不少本港政商界人士批評,西方各國早已放棄防疫,但香港遲遲未通關,影響了本港復蘇的步伐。有旅遊業果人士指出,當時來港航班尚未全面恢復,進展比其他國家及地區緩慢,導至訪港機票價錢偏貴,影響了旅客來港的意欲。

簡單來說,2023年通關初期至4月份,本地消費市場已復蘇,4月份總銷售額還是自2019年6月份以來,除聖誕節及新春假期最高,但當時本港政商界對復蘇的情況還未滿意,認為表現未如理想。

去年,由於本港消費市場不振,業界非常不滿,港府才推出消費券刺激本地經濟。綜合來說,本年度的跌幅不能以去年基數較高作為主要解釋理由。明明大家對去年的本地消費仍感到不滿意。去年以來,本港政商界還認為通關後將要用上約一年時間,才會全面復蘇。

如今通關超過一年後,本港消費市場不僅還沒有全面復蘇,今年起還不升反跌;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我們首先要承認的是,當年本港政商界不斷逼迫內地「通關」及脅迫港府要盡快放棄防疫的做法,除了讓本港白白犧牲了超過1萬名市民的性命之外,根本沒有達到預期經濟復蘇的效果。

諷刺的是,本港政經界要求通關,反而迫使本地各行各業需要直接面對來自內地的競爭,並進一步造成致命的打擊。通關後,大家「幻想」破滅,不能再以「未通關」作為業績表現不振的藉口,各行各業最終都要面對現實。

內地訪港旅客的消費模式其實早已有變,3年的疫情只是加速了這個進程。此外,如今內地消費市場正減價促銷,再加上人民幣貶值,本港零售市場根本毫無競爭力。還有,強美元的情況下,港匯偏高,本地物價又不能一下子減下來,即使對非內地旅客來說,本港亦嚴重缺乏吸引力。

 

港府希望靠「盛事經濟」帶旺內消,或每月放煙火,或大搞「地攤經濟」,當然不可能扭轉這大趨勢。只是在無能為力的情況下,「知其不可為而為之」而已。

在本港成本依然高企的情況下,我們亦不宜大搞甚麼旅遊基建。其一、香港大搞基建的效率太低,暫時亦不會比人做得好。其二、遠水不能救近火,在港府財赤連年的情況下,我們對巨額投資亦要先想清想楚。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