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旅遊兩相宜 善用海濱一次滿足兩個願望 文:郭浩景

五一長假期有大批港人北上消費已非新聞,截至5月5日中午數據,大約有近92萬人次的內地旅客來港暢遊,較去年同期增加20%,顯示香港已非內地旅客的首選。時值內地旅遊黃金周,這樣的旅客入境成績難言理想,政府雖拋出“無處不旅遊”的口號,提出要發揮香港多處海濱地帶,打造成為旅遊新熱點,但具體內容卻仍是沒有答案的填充題。

筆者所服務的東區,也有東岸板道等多段海濱共享空間,因此我知道這些由發展局和海濱事務委員會合力推動的海濱共享空間,若能妥善利用可以發揮強大的雙重功效:一方面可以為當區市民提供舒適的多元休閒空間,另一方面也為優化海濱旅遊新地標創造了基礎條件,可謂“一次過滿足兩個願望”!不過,單靠藍圖與口號並不能夠將現有的海濱空間變成遊客嚮往的旅遊新熱點,關鍵在於三個問題:做不做?怎麼做?誰來做?

筆者以為“做不做”是一個無庸置疑的問題,肯定是要做的!因為這不僅為當區居民帶來更好的社區公共空間,更關鍵是為香港旅業增添更多新亮點。碼頭搞旅遊並非天方夜譚,不妨看看澳洲悉尼達令港(Darling Harbour)以及美國三藩市的漁人碼頭(Fisherman’s Wharf),達令港去年吸引超過1400萬人次的旅客,漁人碼頭的客流量更超過1500萬人次,只要每人消費100元,已經可以創造10多億的旅遊經濟產值。由此可見,若特區文旅部門可以將本地海濱空間發揮起來,可以創造的旅遊經濟產值不亞於已被網購推入歷史的“購物天堂”。

“怎麼做”卻是一個值得細心思考的問題。筆者多次走訪東區內的海濱地帶,結合過往旅遊漁人碼頭與達令港的經驗,建議四個關鍵詞值得當局思考,包括:吃喝玩樂、多元亮點、文化共融、配套完善。

旅客肯定是“貪心的”,若一個地方可以同時滿足吃喝玩樂,怎不讓旅客樂而忘返?三藩市的漁人碼頭與達令港之所以成功,也是因為同一個地區便包羅了美食、美景與娛樂,漁人碼頭景區內的39號碼頭(Pier 39)的海獅棲息地成為吸引海外旅客的流量擔當,達令港甚至將海洋生物、野生動物園都設在景區內,讓旅客可以一次滿足多個旅遊澳洲的清單。

多元亮點也是成就旅遊新地標的關鍵之一,因為不同的旅客對同一個旅遊點會有不一樣的訴求,有人喜歡文化探索、有人想與家人共享天倫,有人喜歡白天拍攝美景,有人卻欣賞夜夜笙歌的酒吧生活,若一個景區可以一整天都有不一樣的旅遊節目輪番上演,那便可以成為大多數旅客心目中的“Must go”。

累積不同生活與文化體驗大概是很多人喜歡旅遊的原因之一,因此若能將本地文化與國際時尚適度揉合,打造具有文化共融特點的旅遊點往往更容易吸引旅客。譬如成都無處不熊貓,西安則處處見大唐,而達令港也將澳洲原住民文化展示放置其中並大受歡迎,可見本土特色是吸引海外旅客的關鍵因素,香港的漁村文化以及海鮮美食,何不加以善用?但若同時可以引入國際品牌、活動,時尚與傳統皆宜,更可以刺激旅客消費,提升旅遊的感受。

完善的配套也是提高旅遊感受,增加旅遊吸引力的關鍵,達令港無縫連接公共交通,旅客可經城市輕軌輕鬆往返,十分便利。加上景區內設有步行專用道與單車道,還有觀光船路線,可以滿足不同旅客的交通需求。從上述分析可見,我們雖有海濱基礎設施,但卻沒有用旅遊經濟的眼光去看海濱專用區,整體設計上缺乏商業、娛樂元素的一併考慮,就連交通配套也沒有完善,於是空有海濱卻沒有旅遊亮點。

善用海濱並非筆者首提,事實上特區政府在2009至2012年間已經就如何善用港島東海旁做過調研,當中一個發展方向就是旅遊專區,當時倡議用東區隧道港島出口附近的海裕街一帶發展成旅遊娛樂專區,包括在東隧上蓋起一個娛樂中心,甚至在2021年落實換地,但因現有換地手續充分保障業主的意願,以致公共工程的進度被忽略,至今未有進一步進度。由此引發另一個關鍵問題:公共發展應該以誰為主,這將成為另一個問題。

筆者倡議政府可以用更積極的態度,由海濱委員會牽頭,東區區議會配合,就區內東岸板道等多段海濱共享空間做一次集體梳理規劃,盡快推動區內海濱資源的優化升級,將區內北角、鰂魚涌、筲箕灣、柴灣四段海濱結合,化為持久的旅遊新地標。悉尼達令港改造耗時逾十年,但香港無需從零開始,目前已有基本設施,所欠缺的,部過世將所有空間串聯成海濱旅遊空間的魄力與想像力。至於當中涉及未完成換地手續的私人地段,是否可以考慮邀請相關業主加入旅遊景點的開發,讓他也分享當中的紅利,也許比換地更加吸引。

政府當務之急是設立清晰的時間表與問責機制,盡快推動工程“邁開步,向前走”,避免東隧上蓋娛樂中心“只聞樓梯響”的事件重演。當海濱不再僅是長者的晨運天地,而是用本土魅力連同國際潮流來迎接國際旅客的社區會客廳,香港重現“亞洲國際都會”指日可待!

文:郭浩景

東區區議員 就是敢言計畫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