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九龍西補選曲終人散,建制陳凱欣勝,泛民李卓人敗。這個結果並不出人意表,但留給反對派的警示卻是深刻的。
李卓人的敗選感言,埋怨選民不出來投票,足見其沒有反省。補選投票率一般都較換屆選舉低,這次補選的投票率與3月同區的投票率相若,並沒有顯得特別低,加上11月25日的投票日幾乎全日落雨,天氣比3月的投票日差。因此實在沒有理由怨選民不出來投票。
選舉是一個權,權可行使也可不行使,選民覺得沒有一個候選人值得支持,不投票也是一種表態。李卓人怎能假設不出來投票的人都是他的支持者?又怎能強求所有登記選民都出來投票?
泛民總結選舉失敗原因,簡而言之就是兩個字——心淡。這是有點道理的,問題只在於:誰應該檢討?檢討什麼?
心淡是源於:目標與能力的落差。香港過往的民主派,目標應該是爭取民主。但在831決議之後,民主派嫌中央給予的普選方案「成色」不夠,不要。隨後在「佔中」之後不斷走向激進,目標逐漸由追求民主變成追求港獨。但能力呢?香港與中國內地在過去40年的經濟、文化實力此消彼長。目標提高實力減弱,不是以卵擊石是什麼?在這種情況下,又怎能不心淡呢?
不要誤會,我在此並沒有否定反對派或說泛民所追求的目標,並沒有觸及追求民主或港獨的是非對錯,只是單純從目標與能力的落差,去思考心淡從何而來。這是完全客觀的,不管你喜歡不喜歡。
觀乎這次選舉的最後階段,李卓人的做法,仍然是「反中恐共」,仍然是說選建制就是選中共,叫大家珍惜今天投票的機會。但回過頭來,以香港面臨的政治現實,單憑你李卓人或泛民這班人,就可以抵擋中共對香港的管治?反過來問,如果香港的立法會選舉,建制派囊括全部席位或泛民囊括全部席位,哪一種會導致香港沒有選舉?會導致香港變成「一國一制」?答案當然是後者!大家看看泛民越走越極端與中央強調收緊對港政策,基本上是同步的。客觀效果兩者是一唱一和。
泛民說反省,如何反省?我過往說過,將「叫價」提升到港獨是一條不歸路。難道可以走回頭路,泛民拼經濟拼民生有出路嗎?泛民高呼團結為了贏,連初選民主原則都可以丟棄,失卻民主,泛民就成為徹頭徹尾的鐵打的「反對派」,真是為了反對而存在。
要反省到底是要堅持民主的追求,還是為了贏不惜一切?要反省將訴求提高到完全超乎自身能力有何意義?但我對泛民的反省不抱期望,待傷痛淡忘,應該還是繼續抱持「反中恐共」這個核心價值而存在而已。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穿梭港深兩地的資深傳媒人、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