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價格」會反過來影響「需求」的情況十分普遍,例如是樓市和股市等等,但凡商品的「價格」越高和越波動,便會自然衍生出「投資需求」,最終完全顛倒了正常的市場「供求關係。有人認為,這種「投資需求」不過是特殊例子,應該獨立來看,但實情是否如此呢?
產品賣得越貴,才會越高級?
一般來說,越高級的產品,自然會賣得越貴。可是,只要這種觀念一經確立,便會有倒因成果的情況,最終「價格」則成為了一個衡量產品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現在說的不過是一般消費產品之情況,與早前談及的「投資需求」不同。
舉例說,女士常用的護膚品,其實生產成本都十分低。商家透過宣傳推廣來建立品牌形象,突顯產品的功效來刺激消費。可是,高級品牌與大眾化品牌的產品,到底功效有何分別?曾有不少研究指出,大部份高級護膚品牌,在功效上未必比大眾化品牌佳。更有趣的是,不少高檔品牌與大眾化品牌的產品成份,幾乎是一模一樣。可是,高級品牌賣得越貴,顧客便會對該品牌越有信心。儘管有客觀的研究作為參考,但女士們以幾倍的價錢購買高級品牌,又怎會相信其功效與一般牌子的分別不大呢?
有人會認為,這是因為高檔品牌花了很多資源去建立品牌形象所致。那麼,高檔品牌是如何煉成的?或許有很多傳統高檔品牌,用盡了不少宣傳推廣技巧,經歷了很長的時間,最終成功的把品牌定位推高。
可是,近年卻有不少後起之秀,起初並沒有花多少氣力去建立品牌形象,只是依樣葫蘆的把產品放在那些傳統高檔品牌之旁,便能「悶聲大發財」。
那些新興高檔品牌如何「扮高級」?到底如何才能取得顧客的信任?最重要的一途,就是要賣得貴。它們沒有什麼品牌故事,產品上的研發也欠奉,只抄襲高檔品牌為主;它們也沒有打廣告,更加沒有明星代言。那麼,它們如何出奇制勝?原來只須無聲無色的與連鎖化妝品零售店合作,多發佣金予前線銷售員,鼓勵她們促銷,便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化妝品零售商不過是把這些新品牌放在傳統大牌子之旁,便會教人相信那些新品牌都是高級貨。重點是,那些新品牌絕不能賣得太便宜;越賣得貴,才會裝得越神似!
除了化妝品之外,某些新興時裝品牌也用上了相近似的手段。首先,它們把高檔品牌的設計都抄過來,然後把這些新品牌放在傳統大牌子之旁,或一同進駐高級商場。重點是,那些新品牌,一定要以這一招「自抬身價」來「吸客」;貨品賣得越貴,才會顯得越高級;越高檔,才會越多人買。等到品牌公司有一定的收入之後,才會反過來投資在新產品研發、設計和宣傳推廣之上;等到大賺,並且有餘錢之後,才會重新把品牌形象建立起來。
換句話來說,以上的情況,傳統理論全然相反。「價格」越高,越使人相信該品牌是高檔貨,「需求」反而會越多。反過來說,若該品牌賣得越便宜,則會引起顧客的疑慮,或會認為是次貨,產品最終可能會乏人問津。
「價格」含有重要的訊息
一言以蔽之,其實「價格」含有十分重要的訊息,足以左右「需求」。當其他因素並不顯見的時候,「價格」便成為「品牌定位」和「產品質量」的一個重要的參考指標。除了以上的例子之外,相信大家在「網購」時,也會有相同的體驗。
儘管在網購時,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資訊,例如是網民對該網店和產品的評級和意見等等。可是,一般來說,我們如何評估該產品的質量呢?很多時候,我們當然會先看看那些評級和其他顧客的留言,但我們一定會兼看產品的價格。賣得貴的的產品,品質不一定有保証,但賣得便宜的貨品,多半會是次貨。因此,就算我們碰到有一件產品的評級滿分,顧客留言「激讚」,但如果該產品太便宜,我們也會對其質量有所保留。要麼,我們就是「漁翁撒網」,多買幾件試試。否則,我們都會傾向購買「中價」的貨品,盡量避開那些「便宜貨」。「價格」始終隱含了一定的訊息,賣得貴的貨品未必上佳,但太便宜的貨品則多半是次貨,大眾或會因貨品賣得太低賤而感到疑慮。
總括來說,「價格」越高及波動性大,便會衍生出「投資需求」;亦可能會動搖傳統價值觀而最終影響了「剛需」。此外,「價格」本身亦含有一定的訊息,足而左右「需求
。以上諸般例子,都足以證明「供求關係」和「價格」絕非單向關係,而是互為因果;「供求關係」可以影響「價格」,但「價格」亦可左右「供求關係」。
(待續)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