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香港房屋委員會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公屋一般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為5.5年,較之前略有下降。這一改善無疑為眾多輪候公屋的家庭帶來了一絲慰藉,尤其是長者一人申請者的平均輪候時間也縮短了0.1年,達到3.7年。房委會表示,受惠於最近這兩季大批入住大埔富蝶邨一般申請者的較短輪候時間,因此公屋平均輪候時間在下半年會維持平穩,甚至輕微下調。然而,面對「住得細」這一長期困擾港人的問題,社會輿論並不會因此滿足,更高的居住質量和更大的居住空間成為了新的訴求。
港人以居住空間狹小而聞名,與周邊城市如深圳、新加坡相比,我們的居住條件確實顯得捉襟見肘。公屋編配標準平均每人僅10平方米左右,這樣的居住面積遠遠無法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當房屋資源逐漸充裕時,提升居住標準自然成為了民眾的合理期望。
房屋署長羅淑佩日前提出的增加資助房屋的置業機會,無疑是一種積極的探索。這一思路有點兒類似於新加坡的模式,即讓更多基層市民能夠擁有自置的資助房屋,而少部分富人則留在昂貴的私人樓市場。然而,要實現這一目標,並非易事。
香港要走出當前的困境,關鍵並不在於單純地增加土地和房屋的供應,而在於產業的轉型升級。長期以來,房地產一直是香港的經濟支柱,太多的大企業、從業人員以及GDP都與房地產行業緊密綁定。這就導致了一個循環:樓價一大跌,整體經濟就會遭受沉重壓力,政府為了維穩樓價而不得不調整政策。這種情況已經在香港重複多次,成為了制約我們發展的一大障礙。
因此,港人要徹底「住大啲」,關鍵在於我們能否找到新的經濟支柱來取代房地產業的地位,或者至少降低其在經濟中的重要性。這樣,我們才能在其他方面賺錢來改善居住條件,政府也能依靠其他方面的稅收來運營,無需太過依賴賣地收入。
那麼,什麼樣的產業能夠擔當起這一重任呢?創新科技(創科)無疑是一個值得期待的選擇。近年來,香港政府已經開始重視創科產業的發展,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精力。然而,與國際上的先進地區相比,我們的創科產業仍然處於起步階段,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發展創科產業不僅可以為香港帶來新的經濟增長點,還可以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香港。當創科產業逐漸成為香港經濟的新支柱時,我們就有更多的資金和資源來改善民生,包括提升居住條件。
當然,發展創科產業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制定更加有利於創科產業發展的政策,提供足夠的資金和支持;企業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培養更多的創新人才;社會各界也需要營造一個更加有利於創新創業的環境。
港人要實現「住大啲」的願望,不能單靠增加房屋供應這一簡單手段,而需要通過產業轉型升級來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創科產業作為一個充滿活力和潛力的領域,無疑值得我們寄予厚望。只有當我們成功實現了經濟的多元化和轉型升級,才能真正解決住房問題,讓港人過上更加幸福、舒適的生活。
文:吳桐山
時事評論員、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