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朋友問我是否棄法從儒。我只可以說,禮法同宗,而我亦不能入儒門,因為入孔子門下不是送肉乾便可的,束脩大有含義。而且門規是這樣的。
《論語·學而(第一篇·第六節)》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我的理解是「弟子回家後(入)要孝順家人,出門對人要謙遜(悌),說話要謹慎和具誠信,廣愛大眾而親行仁愛。做事尚有餘力,則學習教化(文)他人。」我自問以往的我做不到,目前尚在學習中。
相信就那個「文」字的解讀,已經引來不知多少的不屑。不過,各位看官試把我這「文」字的解讀放於其他篇注,相信你會有新感受。在孔教中,這個「文」字很重要,是負上教育指引意義的,不止是吟詩作對學文章。
那麼孔子教導學生要有什麼條件呢?根查這條件的証據會很艱辛,有強烈考究精神者,請繼續。我相信基於孔子不言利之風格,是不會被記錄在案的。不知是否始于朱熹,把「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論語·述而·第七節)視作一束肉乾之酬勞。其實後漢書已質疑此條件解讀,在延篤傳李賢注[束脩為束帶修飾]鄭玄注論語曰:「謂年十五以上也」。我亦曾以孔子十五而志於學,也認同束脩不是肉條的財奴觀,是年紀在十五以上的意思。
不過,在網上查看,大部份都把束脩解作肉條作酬報外,也有一位男老師力倡異議,他說「束脩」是束身自修。我後來再查,後漢書馮衍傳:「且大將軍之事,豈得珪璧其行,束脩其心而已哉?」可見「束脩」原來是一種態度。那麼「束脩以上」完全符合孔子的風格,被教導者必須具有認真誠意的態度來求學問,豈會是奉上肉乾便可受教導。即使十五歲以上之人何其多,隨口問問便教誨,也不合孔子所教的不對口不說。
如果我真是孔子門徒,可能會如宰予一樣,不受孔子青眼。因為我也會質疑在墳守孝三年不理事之禮是否不合時宜,上課睡了覺,尤其是對「君子」的含義或應否把君子之行易名,以吸引更多人學習君子行為的思維,可能會如冉有的下塲,被孔子呼籲弟子追擊!
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外族的四大神教,歷史比孔教遲,現世的門徒比孔教多。孔教幾乎只行於中華民族,四大神教卻可跨境跨國越大洋,何會如此呢?
我之小分析是:
(1) 孔教沒有聚財之制度以支持其持續營運。陷入無財難以為生,難以動人之局。
(2) 孔教沒有超能力偶像,講的是真實地球人做人的行為。不講賜財賜福降災的超能力,沒有給希望予困境的人,不能滿足力不逮而心欲行的幻想者。
(3) 孔教之恕非神教之恕。孔教之恕在易地而處,思及他人而行仁舍利。四大神教之恕在容惡。雖行極惡,一旦入教,萬惡不究,則何不樂為徒。
(4) 孔教欲人成君子仁人,皆易說難為之行,其尤難在長為之,一旦失之,則惡名加身,故大眾樂為真小人,不羨為君子。
而針對第(4)點,如果把『君子之行』轉化易名為『領袖之行』,相信孔教更能廣泛推行。孔子之德道更能被發揮,達到為人以德,為政以德的效果。
文:香港牛
一個自幼不信神靈,大半生為口奔馳的香港人,眼見青年人思維被毒害,故立願發揚好文化。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