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李小龍11秒內打倒日本挑戰者之情況 文:寒柏

上回談及,成龍於多年前暗示李小龍或打他不過,其實並非有意自吹自棒,而是想表達他認為李小龍被世人「神化」之情況。

李小龍在世時,比較流行公開搏擊比賽就只有拳擊及柔道。空手道愛好者於1971年左右才開始正式舉辦公開的「踢拳比賽」(kick boxing)。傳統國術或武術擂台賽亦要等到70年代中期左右才興起。於李小龍的時空裡,傳統武術愛好者較技,通常就只能「閉門切磋」,亦即「私鬥」。我們研究李小龍的實戰能力時,沒有影片,也不會有公開比賽紀錄,就只能靠對比當事人、目擊證人及某些「江湖傳聞」的不同說法,再推拷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

於1960年,李小龍19歲,曾於美國接受某名通曉「柔道」及「空手道」的日本人之挑戰。整個比武過程是這樣的:

當時,李小龍在北美上學,入讀愛迪生工業學校,大約於1960年11月畢業,並於翌年進入華盛頓州立大學讀書。李小龍差不多完成愛迪生工業學校的課程期間,曾在當地表演及推廣「中國傳統武術」,並於同年成立國術會。

某日,李小龍於愛迪生工業學校的禮堂表演「中國傳統武術」,並揚言「柔道」及「空手」道皆源於「中國傳統武術」。這番話惹來一位名叫中地佑的日本人不滿。那人當眾要挑戰李小龍。

我們找不到關於中地佑的太多資料,只在李小龍死後才公開的日記及他徒弟憶述中得知,中地佑是日本人,當時是「空手道黑帶初段」及「柔道黑帶兩段」。這場比武的經過亦記錄在李小龍的日記裡,還有不只一名李小龍的徒弟作證。整件事應該很可信,其細節亦應該非常接近事實。

我們在稍後李小龍的「試片」紀錄中,亦曾聽過李小龍不只一次的說:「『中國傳統武術』是日本『柔道』及『空手道』的『祖先』(ancestor)。」由此可見,李小龍確實不遺餘力的四處宣揚這理念。當然,如果李小龍用詞稍為謙遜一點,避免「祖先」這些較敏感的「字眼」,或許便不會引來那日本人挑戰。另一方面來說,稍為「囂張」一點,大量吸引「眼球」,亦是李小龍當時的宣傳慣技。

此外,中地佑兼學「柔道」及「空手道」。「柔道」源於「柔術」,「柔術」早已被認定由中國傳入日本,並有清晰文獻記載。此外,「柔術」起源自中國,但卻在中國「失傳」。雖然很多傳統武術門派都有「摔拿技」,仍會兼練「地堂功夫」,但卻已沒有門派會系統性地練習「柔術」的諸般技術,連練法也不大相同了。既然「柔術」已在中國「失傳」,當時的日本人,亦應該不會太介意「柔術」起源於中國了。

另一邊廂,當年對「空手道」的源頭尚有一點爭拗,即使空手道取材自「唐手」,風格與「中國南派武術」相近,但日本人亦有其創見及改良,當時更視之為「新發明」。

現代資訊流通,曾接觸過「中國傳統武術」的朋友,相信都會知道「空手道」與「中國南派武術」同源。特別是「永春白鶴」與「剛柔流空手道」,即連套路設計及手法也類近。另外,其打法亦與「洪拳」有很多近似之處。「唐手」、「空手道」及「南派傳統武術」同源,應該是一個不爭之事實。現代人不會太計較傳統武術流派的起源,但於1960年代,「空手道」愛好者卻不這麼認為,雙方爭拗的細節,也符合那個時代的情況。

據李小龍弟子憶述,二人到了區內的YMCA會中的一個「手球場」私鬥。這次李小龍沒有搶先,中地佑則衝前以「直撐腿」攻擊,被李小龍以手撥開。接着李小龍便衝前以連橫直拳不斷向中地佑的頭部進攻。中地佑頭部中拳後開始不支,李小龍還乘勢踢了中地佑一腳,使他直接倒地。整個比賽過程有人計時,只是11秒左右。(另一說是13秒)

據李小龍弟子的憶述,李小龍的打法非常簡單直接,以連橫直拳為主,亦成功以橋手撥開對方的「直撐腿」,這種打法與詠春拳較相近似。

至於對手的武術水平如何呢?我們只知道中地佑的「柔道」修為較高,已是「黑帶兩段」,其當時的「空手道」修為較淺,尚是「黑帶初段」,應該是一名精通「柔道」的高手,並兼練「空手道」。換句話來說,中地佑或許尚未有機會施展他的「看家本領」,便已被李小龍以「連橫直拳」擊倒 (KO)了。

於60年代,「柔道」仍以「有袍」(GI) 訓練為主,相對較少「無袍」(NO-GI)的練習。其實直至MMA興起後,「巴西柔術」的課程裡,才開始流行「無袍」的摔拿練習。當然,我們始終無法得知中地佑的「柔道」之實戰水平,或許他觸類旁通的懂得「無袍」的「柔道」亦未可知,只是當時尚未「埋身」,便已被李小龍打暈了。

至於中地佑的「空手道」在什麼水平呢?我們只能瞎猜。當時尚未興起「公開踢拳比賽」,無論是「空手道」或是「中國傳統武術」,皆以「套路演練」及「對拆」為主,當然亦會擊打沙包或手靶,並鍛練體能。因為大家都認為「拳打腳踢」容易「搞出人命」,又沒有後世「對打陪練」(soft sparring)的概念,當時一般的訓練方式,與現時不儘相同。

當時,在香港的拳館亦經常流行「私鬥」,相信日本武術界的情況應該相近似。如此一來,當時的「私鬥」模式是怎樣的一回事呢?

據筆者瞭解,某些香港拳館舉辦的「閉門切磋」,甚至乎容許記者採訪,但不准拍照。雙方不僅「不決生死」,連「勝負」也不用分,比鬥過便算了。若一定要決「勝負」的比武,則要請來第三方作為「拳證」。後期興起「戴拳套」,便要檢查清楚拳套內有沒有「古惑」,亦要循例「搜身」,禁止拳手暗中帶有硬物或利器等等。

於60年代,「中國傳統武術」的「私鬥」,並不主張「戴拳套」。很多人認為「戴拳套」影響「中國傳統武術」的全面發揮,打起來又不夠「真實」。

但另一個更合理的可能是,當時戰後的華人社會經濟條件仍不大許可。拳套及手靶等至近年才開始被量產,早年一直算是「手工藝品」。每名學員都要買拳套,用一年多便可能要作廢,成本實在太高。於相同的時空,泰拳拳手則會纏上手帶及繩子,以保護指骨。

當時連「薄拳套」也沒有的「徒手私鬥」,會怎樣「演變」下去?拳手擔心「指骨爆裂」,所以不會隨便攻擊頭部。拳頭多招呼「肝部位」、「橫隔膜」、「肋骨」及「顎骨」等等。打身體的拳,還會有不同的「握法」,「半握」便成為「插捶」,有的甚至乎「半握」,但卻手指張開的,名為「彌勒手」。那種打法,相對更加重視指骨及手腕的硬度。

中國傳統武術仍會有專打「顎骨」及「下巴」的練法,「日字沖拳」非詠春獨有,各門各派,都有「日字沖拳」,其路徑有些許由下至上,目標就是「下巴」或「顎骨」了。當然,還會有人改用掌攻打頭部。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以拳擊身體,用掌摑對方頭部。

即使專攻攻打「下巴」及「顎骨」,亦未必是上算。人家稍為低頭便會擊中其前額。對方被擊中頭部當然不好受,但攻擊者如以拳頭擊中對方,其指骨卻很有可能爆裂,便不用打下去了。

在香港「徒手私鬥」當然是犯法,門派比武也十分克制。雖然傳統武術的「私鬥」沒有禁止攻打頭部。但若有人的頭部被擊中,便會直接終止那場比賽。就算第一次頭部中拳馬虎不計,若再中拳便會喊停,反正「不分勝負」,便容許雙方門派在某程度上「自說自話」。既然大家都不願看到有人受重傷,那種「私鬥比賽」仍會有人計時,一般以兩至三分鐘一局,但若有人被打中頭部,便會改為如first hit的模式般,並終止該局比賽。

我們再看看大概18世紀的英國。當時,在拳套尚未流行時,徒手的比賽裡,選手亦盡量不攻打對方頭部,以防指骨斷裂。

由於大家都不會集中攻打頭部,當時西洋拳的準備及防預姿勢,並非「雙手抱頭」,更不用「高舉雙手」護頭;當時西洋拳手的「起手式」或「防衛動作」 (guard),甚至乎跟「中國傳統武術」一模一樣,一手護「肝」,一手放出,緊守「中線」。

另那時候,戴拳套練習對打或比武亦非「空手道」的主流。某些流派甚至乎不容許攻擊頭部。有空手道流派標榜要學員「出盡力的真打」,還所有人要捱過「群毆」的鍛練。學員練習或考核期間,即使確實要「真打」,但卻禁止攻擊對方的頭部。

簡單來說,在「踢拳比賽」尚未流行之際,這些「閉門私鬥」的方式,很少會戴拳套,攻擊頭部時亦會非常謹慎,出拳中頭的機率及頻率相對較低。

話說回來,我們便不難理解中地佑被擊倒的原因了。中地佑應該較擅長「柔道」,但當時「柔道」以「有袍訓練」為主,很多手法無法直接套用到「街頭毆鬥」上。即使他懂得把柔道活用至街頭毆鬥,但他最終無法欺近李小龍身便已中招倒地了。

另一邊廂,李小龍卻一反當時的常態,並不斷出拳擊打對方頭部。除了中國傳統武術的「日字沖拳」之外,李小龍少年時亦學習過西洋拳。當時的西洋拳的練習及比賽,都早已戴上拳套,並專門學習攻打對方的頭部了。同時間,西洋拳亦有很多保護頭部及閃避的法子需要練習。

以中地佑那個時代的空手道訓練及平均水平來說,他有可能尚未完全適應對方高頻率擊打頭部的「街頭打法」,所以才會「中招」。

最後,李小龍打贏了那場「私鬥」不是最值得高興之事。讓一眾弟子鬆一口氣是,中地佑倒地後沒多久便轉醒過來,最終沒有「搞出人命」。若中地佑不幸重傷或死去,李小龍很有可能便要在美國坐監,直墮「人間煉獄」;或許會產生「蝴蝶效應」,並影響了稍後中國武術在全世界的發展歷程。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