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問4》在聖誕節檔期上映,身邊又似乎多了朋友談起「詠春拳」。
如果讀者對中國傳統武術、「詠春拳」及李小龍的「截拳道」有所認識,或曾經看過相關的功夫電影,對「詠春拳」重視的「直線理論」,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一般來說,所謂「直線理論」,是涉及徒手搏擊武術裡「踢」、「打」、「摔」、「拿」當中,「拳打」和「腳踢」的部分。「直線理論」認為,敵我兩者之間最短之距離,永遠是一條「直線」,所以攻防永遠取「直線」,便會最直接,最有效。
入門學藝者,對「直線」的最直接聯想,自然與「日字沖拳」及「踹腿」等直線攻擊有關。與「太極拳」異中有同,所謂「沉肩垂肘」,在攻擊方面,先練好「日字沖拳」及「踹腿」;在防守方面,守好「子午線」,自然是無往而不利。此外。由於「詠春拳」的攻守重視中、短距離,練習傳統武術套路及手法時的架式亦不主張長距離,即變相要在相對短的距離發勁,便自然會生出「寸勁」及「連環攻擊」等比較獨特之技術訓練。
在上世紀七十至九十年代,不少教授「詠春」的書籍及師傅,都會以這「直線理論」為教學重點,但通常亦會順道對傳統中國武術的其他門派狠批一番,例如說別的門派套路太多,招式太繁,又不多走「直線」,攻防效率自然不及「詠春」這般直截了當云云。
相深一層,如果「直線理論」是真理,為何天下間諸般武術,仍有這麼多手法?就算是「空手道」、「跆拳道」和「泰拳」等以「拳打」和「腳踢」為主的武術,一樣不只有直拳、踹腿和蹬腿等打法。又例如,「西洋拳」的直拳屬「平拳」,不打「日字沖拳」;直拳之外,尚有勾拳及上鈎拳。總的來說,就算直拳和踹腿較常見,但尚有肘擊、膝撞、勾拳、上勾拳、拋拳、掃拳、鞭腿和撩腿等等招數,都不是走「直線」的。
所謂「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何判斷武術理論的對錯?通常就只有「大打一場」了。若觀看拳擊比賽,六十年代的重量級拳王阿里以最著名的「蝴蝶步法」,直進直出,擅長使的拳招算是直拳了。可是,他一樣懂得勾拳及上勾拳,絕非只打直拳。他仗着步法,卻偏偏不依常規,雙手垂下,故然不會穩守「詠春拳」重視的「子午線」,連整個頭部也不防守。至於八十年代的泰臣,雖然是重量級拳手,但個子不高,手臂又比敵人短,多不以直拳取勝,反而經常使出勾拳及上勾拳把對手擊倒。此外,若再看看美國的重量級拳擊史,反而比較多好手以勾拳或上勾拳聞名。那麼,倒底「直線理論」是否站得住腳呢?
當然,只看拳擊運動,或許有點以偏蓋全,我們亦可參考其他武術運動及格鬥比賽的例子,再去印證一下。若純以理論層面去說,「兩點之間最短之距離」,雖然是直線,但「最短之距離」,卻不一定是「最有效之距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當大家都顧忌對方之直線攻擊,便會多加防守。就是「詠春」本身,也要人堅守「子午線」。那麼,既然雙方或攻或防都會取這條「直線」,這條「通道」便會「大擠塞」,又如何有效的擊倒對手呢?
其實,純講「拳打」和「腳踢」兩大範疇,除了「直線」之外,也可把其他招數歸納為「斜線」和「弧線」。例如,釘拳、砌拳、肘擊和膝撞等,便算是「斜線」。就是偏身打出直拳,也可算是走「斜線」的一種方式。至於勾拳、上勾拳、拋拳、掃拳、鞭腿和撩腿等等,便可歸納是「弧線」。當「直線」變得「大擠塞」,走不通之際,除了鬥快及鬥狠的堅守「直線」之外,何不考慮「斜線」和「弧線」等其他路徑呢?此外,以防守來說,擋架、卸力和截擊等等,都不會只走「直線」。例如,傳統武術中,很多門派都會經常把對方的拳招撥開,使其偏離「座標」,這類「撥手」走的路徑,便是「弧線」了,又豈會只重視「直線」?
總的來說,「直線理論」並無不妥。既然「詠春」在「直線」之攻防上有獨到之處,着重「直線理論」也無可厚非。只是,在「拳打」和「腳踢」範疇裡,當「直線」不能發揮功效之時,尚有「斜線」和「弧線」可考慮。此外,「踢」和「打」之外,尚有「摔」和「拿」等兩大科。武術招式五花八門,更是因地制宜,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諸般武學理論,應該不會互相排斥,而是兼容並包。
以「直線理論」說明「詠春」的優點之餘,亦不必排斥其他門派及手法。最後,始終是「各施各法、各廟各菩薩」罷了。
文 : 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