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leisurely-0212-website-thumbnail-768x664.jpg)
今年以來恒指已升了近1200點。
![](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62-768x432.jpg)
2月5日,德國最大的銀行德意志銀行發佈了其中國投資策略報告,報告的標題是——中國吃掉全球《China eats the world》,稱全球投資者今年將認識到中國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競爭力優勢,而DeepSeek的推出更像是中國的「斯普特尼克」時刻,中國股票的估值折價將會消失。德銀的報告認為,今年中國資產表現將超越其他地區。A股和港股的牛市已自2024年開始,中期將超過此前高點。
我看了報告的內容,其正面和積極使我差點以為哪個小紅粉又來無腦吹捧中國,作爲西方體系的一員,德銀沒有理由去爲中國唱讚歌。德銀之所以得出中國會在2025年崛起,完全是出於理性的思考。
德銀認爲,從質量上看,中國製造已經不再侷限於生產低端品。中國在電動汽車、半導體、新能源、智能製造等行業的成功,表明了中國企業有實力生產高端、高科技的產品。德銀就重點提到了中國的電動汽車,高性能、外觀富有吸引力,而且價格遠低於同類現有車型。在歐洲,一輛大衆ID3,賣3.5萬歐元,約合26萬人民幣。而在中國,大衆ID3官方價格是13萬,在門店還能再優惠多1萬到4萬不等。而就算大衆ID3放下身段,依然被同車型的國產車打得抬不起頭。如果歐洲開放中國電動汽車零關稅進口,歐洲所有汽車企業,都會被秒殺。
![](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id3-768x543.png)
德銀也關注了中國發布的世界首款第六代戰鬥機,和如今火遍全球的人工智能DeepSeek。中國製造的強悍,已經被世界公認。但在創新上的印象,總是被固化,那就是美國擅長做0到1的創新,中國擅長做1到100的規模生產。似乎什麼都是美國先搞出來,然後中國才跟進。但第六代戰鬥機和DeepSeek的出現,證明了中國也是可以做0到1的創新的。
![](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deepseek-2-768x576.jpg)
德銀關注到了中國的完整產業鏈優勢,認爲這是中國企業能超越他國同行的法寶。德銀仍以電動汽車爲例,中國擁有該領域70%的專利,處於絕對領先地位。我們可以看到,蘋果在美國,十年造車無果。小米在中國,三年就造車成功。燃油車巨頭豐田,也不得不把生產純電的雷克薩斯的工廠,建在中國。如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想贏,就必須在中國建廠,依靠中國的產業鏈。
![](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tesia-768x522.jpg)
德銀還表示,中國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畢業生數量超過全球其他國家,而且許多國家該領域的畢業生也是中國人。如果我們細心去觀察,會發現,美國的AI創業團隊,有一半是華人面孔。AI教母李飛飛、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谷歌大腦之父吳恩達,這些在人工智能領域具有開創性的人物,都是華裔美國人。
![](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63-768x512.jpg)
德銀認爲,完整的產業鏈和充足的人才儲備,讓中國企業成爲全球真正的市場領導者。德銀出這份報告,當然不是爲了誇中國,而是在提醒自己的客戶,中國企業開始在幾乎所有行業都處於領先地位。但是如今中國的企業和資產價格卻非常便宜,被嚴重低估,是時候買入中國了。最後德銀斷言:2025年,是中國企業和中國資產崛起的一年。
德銀報告對我而言是老生常談,我過去五年在<堅料網>已多次寫到中國產業崛起的故事。
德銀的報告邏輯也非常清晰的,在DeepSeek出現之前,投資界一直深信中國是應用型創新強過原始性創新,所以,中美脫鉤必會造成中國無法享受原始性創新帶來的溢出效應,結果應用型創新也將收窄。而DeepSeek的出現證明了,即便在層層封鎖條件下,中國同樣具有原始性創新的能力。並且DeepSeek只是一個標誌,其代表的是現今西方話語體系下最先進的最重要的前沿技術的突破,中國製造業在包括但不限於軍事、新能源、芯片等方面都取得突破。簡單來說,DeepSeek證明了中國在前沿技術方面實現產業升級的能力,至於其他領域的積累或者突破本就是可見的。
那麼這裏就出現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這樣簡單的邏輯為何是出自外資的德銀,而不是香港任何一家本地投行呢?
過去三年,香港的金融機構分析內地經濟下行時,最喜歡講的是債務、人口、房產。在2022年開始,這些金融機構按照日本失去三十年進行刻舟求劍,分析現在中國處於日本的哪一個階段。早期是辜朝明的「資產負債表衰退」理論,後續到國債收益率,這種刻舟求劍達到了頂峯。這一套理論最大的問題在於,即便是靜止狀態下來刻舟,中國的湖和日本的湖不是同一片湖,並且往往沒有去關注一個最爲重要的因素,即日本的「劍」是如何掉下去的。
日本出現衰退的根源在於「被動型」產業升級失敗,產業升級被打斷,貨幣強制升值,進而出現了資產泡沫,最後泡沫戳破以後才到了資產負債表衰退階段。
但香港的金融機構分析的時候,往往跳過了產業升級這個問題,直接進入資產負債表衰退階段。這等於默認中國的產業升級已經失敗。在此條件下,那麼債務將成爲巨大的灰犀牛。與此同時,香港的金融機構頗愛將人口老齡化作爲一個關鍵變量,對照日本進行分析。同樣地,只有在產業升級失效的情況下,人口老齡化才會成爲重大問題。並且過度關注勞動力需求,依然是反映出了內資機構潛意識中產業升級失敗,低端鎖定的邏輯。
![](https://n.kinliu.hk/wp-content/uploads/2025/02/n.kinliu.hk-64-768x512.jpg)
德銀與香港機構最大的邏輯分歧在於:前者觀察產業升級動態來判斷中國是否可能解決經濟問題;後者默認產業升級大概率失敗,現有製造業進展屬於產能過剩。即香港機構的邏輯又回到了寬鬆政策,通過固定資產投資驅動;穩定房地產投資,促進內需;匯率貶值保低端出口貿易的傳統邏輯之下。進一步就引入人口和關稅因素,這導致低端製造業出口難以爲繼;地方債台高築,固定資產投資幅度有限,寬鬆政策乘數效應降低;房產跌價,內需降低的傳統循環中。然而,只要產業升級完成,事實上上述問題都是可以解決的問題。
港資分析內地的過程中完全是教條主義,端着西方經濟學的理論在坳概念;基於經濟理論分析,往往又忽略了技術進步對於經濟增長的重要影響;考慮技術進步影響又對本土創新持懷疑態度;部分突破出現以後,又開始擔心摩擦加劇市場縮小。顯然已經是死循環了,歸根結底還是離理論太近,市場太遠。
德銀這個報告基於製造業競爭力,以及製造業發展的視角看待問題的方式是值得借鑑的。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以製造業爲主體的國家內,分析問題的時候更多側重點是要基於實體來進行評判,而非架空以後去畫曲線圖做對比。
所以問題就在這裏,香港本來應該是最熟悉內地、最瞭解內地、對內地的產業瞭如指掌,並進而對內地最有信心的。但是由於我們的論述系統、金融經濟理論都是從西方來的二手資料,所以,反成了物理距離最近但心態距離最遠,我們通過西方論述看內地,反而成最看不懂,最看不好那個。這反映了香港金融的最實際問題,我們只是歐美市場的衍生市場,等別人餵養,而沒有獨立思考能力。
香港的金融機構時常發佈各類人畜無害又十分中立的研報或言論,實則不僅沒營養,還處處透露着看空與恐慌情緒,一味臨摹西方。造成很多有關中國的故事,反而要外國人來講的局面,大體反映出了香港的金融理論與金融中心地位不匹配的現實窘境。
所以,香港要重振金融中心,最重要的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地讀懂中國。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