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又開始揮舞關稅大棒,對全世界開刀,管你是盟友還是小弟,搞死一個是一個,即使有的國家(日本、越南)跪低,也不能幸免。像為美國創造50萬個工作機會,承諾不會採取報復性反制措施的瑞士,也慘遭徵收31%關稅。特朗普掀起的這場全球貿易戰風暴,最重要的目的還是想圍堵搞垮中國,尤其是對自由貿易港香港的香港產品加徵關稅,更是妄圖衝擊香港貿易樞紐地位。自由貿易港香港作為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香港的特殊地位使其在過往的貿易保護主義浪潮中既展現出驚人的適應性,又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身份焦慮。這場關稅博弈不僅考驗著香港經濟的韌性,更在深層次上叩問著全球化時代自由港模式的未來價值。
確實,在中國11箭齊發,堅決反制美國加徵的對等關稅後,美股血流成河,亞太股市跟隨下跌也是不可避免,加上對香港的徵加關稅也勢必影響到電商發展和全球供應鏈,香港能不能再次抗住衝擊,香港商界有所疑惑也是自然。但是要知道香港的經濟奇蹟始終建立在「超級聯繫人」的獨特定位上。世界銀行2024年報告肯定香港作為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並且連續25年把香港評為全球最自由經濟體,香港簡單的低稅制、自由的資本流動和高效的港口服務構成了核心競爭力。2018年,香港對外貿易總額高達1.2萬億美元。這種高度外向型特徵使其對全球貿易環境變化異常敏感。2019年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對價值2500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徵關稅時,經香港轉口的約8%中美貿易量首當其衝。
香港統計處顯示,2019年首季香港轉口貿易同比下跌4.6%,其中對美轉口貿易同比下跌9.7%,這種傳導效應印證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格曼的論斷:在全球化供應鏈中,沒有旁觀者,只有不同程度的受害者。

面對上次特朗普掀起的貿易戰衝擊,香港企業展現出令人驚嘆的應變智慧。部分貿易商迅速調整供應鏈布局,將部分生產線轉移至東南亞;金鐘服務業則抓住內地企業海外融資需求激增的機遇,2019年港股IPO集資額再奪全球冠軍。香港中華總商會的調研顯示,65%的受訪企業通過開拓「一帶一路」新興市場緩解壓力。這種靈活應變印證了經濟學家熊彼特「創造性破壞」的理論—外部壓力反而催生了新的商業模式。當然,這種轉型並非沒有代價。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資金鏈緊張困境,香港破產管理署數據顯示,2019年首季強制清盤案件同比上升12%,反映出結構調整的陣痛。
從更宏觀視角看,香港在貿易戰中的處境折射出全球化進程的深刻矛盾。這座曾受益於多邊主義秩序的城市,如今被迫在單邊主義浪潮中重新定位。當貿易被政治化時,香港的超然地位就變得愈發困難。香港美國商會2019年度調查顯示,42%的會員企業考慮調整在港業務布局,這種不確定性正在動搖香港作為國際商業樞紐的根基。
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1930年代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曾經引發全球貿易萎縮66%的災難,而今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想嚇倒香港,對香港而言,短期陣痛或許不可避免,但長期來看,堅持自由貿易初心仍是明智選擇。香港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指出特朗普上任後,政策善變,有不確定性,容易引起市場反應,特區政府已有心理準備,認為在金融體系中要有監測機制,早日辨識風險,及建立較大緩衝。香港目前要做好自己的事,並以底線思維準備不同預案。在逆全球化暗流中,香港更需要強化其制度優勢—–健全的法治、自由的營商環境、高效的公共服務,同時背靠祖國,做好「超級聯系人」、「超級增值人」角色,這些才是香港應對任何風暴的定海神針。
貿易戰沒有贏家,但總有幸存者。香港的生存之道不在於選邊站隊,而在於回歸城市本質—–做全球商業網絡中最堅固的那個節點。當風暴過後,能夠最快修復連接的港口,必將贏得新一輪發展的先機。在這個意義上,特朗普再次揮舞的關稅大棒將又一次給予香港壓力測試,檢驗這座自由港是否真的具備與其聲譽相匹配的抗風險能力。

不過貿易戰沒有贏家,但總有幸存者。香港的生存之道不在於選邊站隊,而在於回歸城市本質—–做全球商業網絡中最堅固的那個節點。當風暴過後,能夠最快修復連接的港口,必將贏得新一輪發展的先機。在這個意義上,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或許意外地為香港提供了又一次壓力測試,檢驗這座自由港是否真的具備與其聲譽相匹配的抗風險能力。不過這次中國敢於全球第一個反制美國對等關稅,意味著中國已經提前做好了充分准備,因為中國對美反制的工具和措施充足,同時整個經貿領域的韌性也更強。當然,中國也絕對不會捨棄香港,這次中美惡鬥後的結果將決定香港在未來全球經濟版圖中的最終位置。
文:吳建東
香港城市智庫評論員、香港就是敢言執委、香港江西萍鄉同鄉會副會長、和衷共濟愛港聯盟副主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