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景區思維」打包香港旅遊業 文:劉信

振興旅遊業一直是本屆政府工作核心,甚或說是李家超政府的成績表也不為過。筆者相信這也是楊潤雄下台的真正原因,政府過去兩三年,推出大量旅遊相關政策,而文體旅局則出現不少甩轆場面。現時新局長上場,配合中央政府的支持,相信旅客數字復甦速度會進一步加快,雖與2018年水平還有一段距離,但總算是一個正面軌跡。

但旅遊業要討論的下一個問題反而是,即使旅客持續復甦,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所提出的「旅遊業升級」,反映的是香港旅遊業現時有所不足,香港旅遊業又何去何從呢?

筆者最近走到雲南旅遊,就發現在不少城市,單單是內地旅遊業,就成功撐起當地經濟。例如於麗江旅遊,會有多個大型旅遊景區供旅客參觀,例如玉龍雪山景區,而景區內又有不同層級的體驗,各種體驗則根據需求而額外收費。結果就造就一個景區旅遊模式,由交通、膳食、講解、體驗、門票等等的完整消費鏈。

在香港旅遊,海洋公園、迪士尼樂園算是提供相關旅遊體驗,但撇除這些樂園式景點。香港不少景點本身就不收費,亦難以收費,例如尖沙咀星光大道、山頂凌霄閣。變相就極之依賴旅客到訪這些景點時,在各商場飲食及購物的消費去帶動旅遊業,而該經濟利益經由零售及飲食業慢慢擴散到各行各業,這是香港旅遊業的雙面刃,透過購物可賺取高額消費額,但同時若外圍經濟條件減弱,便會將整個產業拉下去。

雖然香港旅遊業不能劃出一個個景區,但用「景區思維」去帶動旅遊業也未嘗不可。舉例說,現時政府大力推動熊貓經濟,香港的熊貓經濟對比成都以至廣州發展還是相當初步,政府在規劃時能否將整個南區的景點包裝起來呢,例如與巴士公司合作設立一條熊貓專線,像過去金鐘有專線巴士到海洋公園同樣,而該車票同時包括海洋公園到香港仔、香港仔回出發地的票價,當旅客參觀熊貓後,既可選擇到香港仔品嘗海鮮、遊歷水上人文化、甚至節慶活動薄扶林舞火龍,才真正將熊貓經濟打包成一個「體系」。

筆者想像,除了特首李家超近年曾推動的文化旅遊外,如何在交通及宣傳上,將本地旅遊景點與附近各餐飲、零售及本地文化結合起來,打包成各種的「一天遊」「兩天遊」並加以宣傳,才是真正意義上使香港「無處不旅遊」。對比單純把幾個景點數出來,單純來港消費購物,更能帶動喜歡香港的旅客,給予有不停重覆來港的誘因。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