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香港第五波疫情的徹底失控,不少人認為已經無法實現清零,因此主張共存的聲音再次出現,其中不乏港府高層。但由於代表官方意志的《人民日報》一再發聲要求香港堅持清零,因此香港的一眾高官也只能心不甘情不願地叫一下堅持清零的口號,但暗中走的卻是共存的路。清零和共存不僅代表了中西兩條完全不同的抗疫思路,更反映了背後的中西文化差異和價值觀。所以事情發展至今,香港應如何抗疫其實已經上升成為路線鬥爭,到底是繼續走緊跟西方的老路,還是改弦易轍從今往後在方方面面都向內地靠攏最終實現融合。
現在中西的抗疫思路已經呈現出涇渭分明的模式,中國堅持「動態清零」,西方則是「與病毒共存」。中西之所以採取截然不同的模式,是因為兩者巨大的文化差異和價值觀分歧,繼而導致兩者的政治制度、社會管理體系截然不同。中國作為農業文明,個人或小家庭的能力並不足以抵禦各種天災人禍,為了增強生存的機率必須團結,因此衍生出集體主義,個人利益必須向集體利益讓步。西方作為商業文明,人民更看重維護個人利益,更重視自我需要的滿足,個體並不從屬於集體,個體之間的競爭受到鼓勵,因此個人主義成為主導。
所以中國在面對風險的時候,追求的是抱團取暖共渡難關,因為每少一個人整體的力量就會弱一分,這就是為何中國堅持「動態清零」,務求實現全體人民的健康安全。而西方在面對風險的時候,講求的是優勝劣汰,我能活下來說明我適者生存,你挺不過去說明這是大自然的選擇,與人無尤,只要大部分優質人口能活下來就可以接受。香港長期被英國統治,所以不少人在文化和價值觀上更認同西方,這就不難理解為何主張共存在香港這麼有市場,為何中央三令五申要求香港清零,但是港府卻始終陽奉陰違。
中西的文化差異和價值觀分歧除了體現在抗疫思路上,在政治制度、社會管理體系上同樣南轅北轍。中國在集體主義主導下,更崇尚集權制和大一統,人民的權利被大量讓渡予政府,政府成為包攬一切的大家長;而西方在個人主義主導下,誕生了選舉制但同時也走向了不斷分裂,個人的權利不斷被強化而政府的職能一再被削弱,最終變成小政府、大市場。這兩種模式到底孰優孰劣,也許正如同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自己最清楚。但現在香港的問題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卻有太多人認為西方的鞋子更合腳。
過去中西方關係良好時,香港這種特殊性可以左右逢源,但在今天中西高度對立之際,這種腳踏兩船的行為不但討不到好,甚至隨時有落水的風險。在清零和共存之間左搖右擺、抗疫思路明中暗西,只是香港管治團隊「身在漢營心在曹」的一個縮影,其實在很多方面同樣如此,例如講了幾十年的深港融合、粵港合作還有近幾年提出的大灣區,為何在香港一直是說得多做得少?為何始終不見成果?因為香港有太多人其實對於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根本毫無興趣,更不明白其意義,嘴上說要融合,腳下卻往反方向走。
但現在中央還會允許香港腳踏兩船嗎?清零和共存與其說是抗疫思路之爭,不如說是路線鬥爭,是檢驗一個人到底認同中國還是西方的標準,也是審視香港管治團隊忠誠度的第一道試題。在中國歷朝歷代,但凡一件事上升到路線鬥爭,其過程必然異常凶險,雙方不死不休,也容不得有人做牆頭草。而路線鬥爭的結果,就是站錯隊的一方輕則個人的政治生命徹底終結,重則全家人頭落地。今天的文明社會當然不會這麼血腥,但是政治生涯就此玩完卻可以肯定,希望香港的管治團隊慎之又慎。可以預見,將來香港類似的路線鬥爭還會不斷上演,直到所有心懷二心者出局,愛國者治港得到充分落實。
最後,說回清零路線在香港到底怎麼落實的問題,如上所述,國內能實施清零是因為有配套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管理體系,而這一切的基礎則是中國獨有的文化和價值觀。這也就是為何儘管有其他國家模仿中國走清零路線,但最終由於種種原因無法堅持的原因,因為大家的文化和價值觀截然不同。因此,香港如果不將被英國刻入DNA的西方糟粕徹底洗滌乾淨,徹徹底底向中國靠攏,即使強行走清零路線,最終也只能落得個邯鄲學步、畫虎類犬的結局。
文:會稽山
學研社研究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