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個星期三,古物古蹟辦事處與漁農自然護理署公布,已在香港地質公園新界東北沉積岩園區內的赤洲島上發現恐龍化石,並將於今天起安排在香港文物探知館安排展出。當然,東風有了,有人已表示可以發展「恐龍經濟」,把赤洲開放,並把恐龍化石、植物化石等開放給公眾和遊客參觀,暫時先不說是免費開放還是要收取門票收入,但似乎建議還是未具足夠成熟條件。
早前隨著熊貓在香港出生、北京送贈香港,有人倡議發展「熊貓經濟」,打熱趁熱,固然是理想,然而,興建設施、培育人材、銜接配套、措施到位,均要時間,屆時熱潮冷卻後,恐無以為繼,即使主題公園,六百多元門票,香港特區政府仍要每年為主題公園營運虧蝕包底,在現時經濟未明朗前,除非能每年吸引額外百萬人次旅客,帶來其他連鎖經濟效應,否則,採取保守策略也不是一件壞事。
如果借赤洲效應,無非有三個方法,其一、把島上部分範圍發展為展示少部分化石的展示園區,加上類似發展主題公園的路線;其二、延續地質公園,透過遊艇服務,發展海上導賞遊,但香港仍要培育更多懂得流利外語和地理知識的專業導遊;其三、把赤洲發現的部分恐龍化石運到位於市區或大學的博物館作長期展出。可是,赤洲是一個位置較偏遠的荒蕪小島,島上未有興建正式的碼頭,沿岸也有暗醮,而且過度開發或讓遊客大批蜂擁上島上,也會破壞島上沉積岩的保育計劃,加上其實香港的博物館、科學館和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等場所,本身也有化石作為常設展品,或曾作具規模的專題展覽,而且,其實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發現恐龍化石已不是新鮮事,如果要參觀較大型和齊全的恐龍化石,中國內地的多個博物館和國家旅遊景區,更是合適的親子教育場所。
開發赤洲的另一個衍生問題,就是要怎樣避免恐龍化石所在的考古區域,不被破壞、擅闖或被盜竊,多年來,香港均有砍樹黨在南丫島等島嶼或郊區肆虐,擅自砍伐沉香木,並走私出境,如果赤洲開放,也難杜絕有偷挖和偷運化石的盜賊。如果在赤洲原址保育,圍封並興建展區,參考李鄭屋古墓的模式,吸引人流,成效還要看實際效果。如果真的要發展「恐龍經濟」,香港需要孕育考古和導賞人材,
香港發現恐龍化石,可以藉此宣傳,的確與旅遊業沒有矛盾,可以作為其中一條旅遊副線品牌,如果要主力催谷「恐龍經濟」,除非首次發現新的恐龍品種化石或獨特的恐龍化石,或在同一個小區發現多副恐龍遺骸化石,讓香港成為考古轉捩點,並具有無價的地理價值,否則太投機、即興發展,只會在投入金錢和時間後,熱潮曇花一現,屆時又要再追趕新的熱點。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副秘書長、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