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自上世紀90年代起,成為全世界的唯一超級大國,在經濟及軍事上都領導全球,確實成功地自二戰之後,再次「偉大起來」。
除了瓦解蘇聯及統一德國之外,美國經略中東亦取得階段性成果,並於90年代初用兵伊拉克,以當時的資訊新科技及隱形戰機等軍備輕鬆擊退敵軍,更震懾全球。此外,美國於70至80年代起針對日本的「貿易戰」亦取得成效,當時掌握核心科技的日本龍頭企業或被「肢解」,或被美國金融巨頭入股操控。在廣場協議下,日圓被逼升值。日本泡沫爆後,經濟從此一蹶不振。
美國在擊敗其他強國的同時,境內的互聯網新經濟亦全面開展。美國新經濟板塊的創新領導全球,亦吸引全世界的資金到美國投資。於90年代中後期,美國政府財政居然錄得巨額盈餘,竟在技術層面上還清所有國債。
記得90年代末,經濟學家還曾頭痛起來;當時美國政府的盈餘及儲備,已足以償還所有美國國債。大家擔心若「國債歸零」後,美聯儲發行美元時,可以找什麼作為抵押呢?
直到2001年,便是美國國運的「分水領」。於911恐襲後,美國政府再次大幅發行國債,並決定用兵伊拉克。持續多年的中東戰爭,促使美國政府財赤連年,美國商界及國民亦沒有得益於戰事。這場毫不必要的戰爭,最終只為美國軍火商帶來豐厚的「油水」。

當時,美國政府沒有把「盈餘」及「強大的發債條件」利用好,沒有投放更多資源到基建、醫療、科研及教育等範疇,亦未曾想過把金錢投放在基層市民身上。美國政府只窮兵黷武,又沒有取得實際的戰果,最終鬧得債台高築,只能以債養債,並不斷把財政問題拖延下去。
另一邊廂,美國依然對其制度充滿自信,並仗着以下的絕對優勢,打算繼續領導全球:
1. 美元的地位及成熟的金融市場
2. 世界第一戰力之美軍
3. 高科技發明及領導新經濟板塊
在這觀念下,美國不必太着重生產,可以把生產鏈的中、低端部份遷移到境外,只牢牢掌握着高增值的部份,例如是品牌、設計及新發明等等。
資本家只集中高增值的部份,達至「利潤最大化」,但美國境內整個產業鏈的勞工卻要面臨失業。在社會高度分工之情況下,各工種都有相應的「門檻」,受薪階層轉型極不容易。即使有少數人能夠成功轉型,但整個社會的產業及工種卻越來越單一,並向金融、醫療及法律等專業傾斜。相關專業階層亦為追求「利潤最大化」而同時向中產及基層剝削。過去幾十年間,美國境內的生產鏈大量外移,相應的工種逐漸消失,美國不只基層受壓,連中產亦受到波及。多年來,美國政府不斷頒布亮麗的經濟數據,但整個社會的貧富懸殊問題極度嚴重,國民之間的矛盾亦越來越深。
對美國資本家來說,最重要的目標始終是追求「利潤最大化」,大量國民失業,社會矛盾問題嚴重及產業單一等等都是政府要處理的問題,並非資本家的責任。但最大關鍵是,資本家亦不容許政府為了平衡各方利益而損耗它們一分一毫。美國社會價值觀在推崇及放任「私利觀」之同時,資本家奉行「利潤最大化」,只會助長其對社會各階層的全方位剝削。
無論如何,普遍人相信只要美國資本家繼續掌握高科技的發明及新經濟,便可以持續下去,並讓世界各國繼續為其效勞,國民的苦況,根本不是他們所關心的。
於上世紀90年代起,這「美國只須掌握新經濟及科技發明」的觀點,還似乎被「硅谷」的興旺而得以證明。當時,美國的互聯網及新經濟板塊之公司,在「硅谷」的「實驗室」裡造出一個又一個的新發明,還有一大班創投基金為有潛力的公司融資。此外,美國藉成熟深縱的金融市場,成功讓全世界的資金都蜂湧而至。「纳斯達克」成為「新經濟」的代名詞。

有趣的是,這「硅谷」掌握「新發明」及「新經濟」的講法,卻並非萬試萬靈。雖然美國金融機構成功吸引到全世界的資金,但最終在絕大部份的情況下,卻只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泡沫。「纳斯達克」確實是一個「夢工場」,但「夢想成真」的情況卻不多。過去20年間,美國新經濟板塊拋出一個又一個的「金融泡沫」,例如是「頁岩氣」、「雲端」、「虛擬貨幣」、「虛擬資產」、「區塊鏈技術」及「元宇宙」等等。這些新技術並非沒有用,但在尚未確切找到真正「商業化」及「產業化」的路徑之前,卻早已被美國金融市場無限吹噓,最終都難逃泡沫爆破的結局。
為何美國「新經濟」板塊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在創投的初期,這些小企業都被美國金融機構過份追捧。然後,即使美國「硅谷」確實能把全世界最有創意及最本事的科研人才聚集在一起,在美國缺乏基建及完備生產鏈之情況下,當創投公司有需要產業化時,才真正開始面對最關鍵的難題。
說穿了,只有掌握「生產」的一方,才真正懂得「發明」。「生產方」會知道整個產業鏈的運作,明白當中的短板,並逐步懂得怎樣改進及改良,最終才會促進諸般「新發明」。
美國的創投,並不掌握「生產」,只傾向於「資金」及「消費者」的一方。「理解顧客需要」當然很重要,但顧客的想法可以天馬行空,索求可以無窮無盡。反而,只有掌握生產的一方,才可以精準計算出「顧客的需求」是否有利可圖。掌握生產資訊,才有真正的議價能力。西方經濟學所說的demand and supply,居然以「需求」先行,但真實世界卻肯定以「供應」為重。「需求」可以不着邊際,卻無任何具體的技術成分,只有「供應」可行,才會有「市場」。在很多的情況下,「供應」更刺激了「需求」,所以demand and supply的先後次序有誤,「供求」一詞才符合現實的情況。
因此,我們近年可以看到,內地擁有完備產業鏈,生產及發明一日千里。當西方的「新點子」還停留在「簡報層面」的時候,內地已開始產業化,並把「新點子」化虛為實。此外,中國亦陸續有更多「新點子」,超出了西方之想像。當美國「去工業化」之際,中國建構出相對完整的產業鏈;現時亦只有中國有條件催生「工業革命2.0」。
對美國資本家來說,「新發明」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便暫時拋出「新題目」。在創投領域裡,透過一個「新泡沫」去填補爆破了的「舊泡沫」。
另外,美國金融市場仍可以生生不息,泡沫一個接一個的背後,還有兩個重要邏輯。其一、美國擁有最成熟的金融體系,美元亦是流通量最高的世界貨幣,美國金融市場向世界提供了創富、投機及避險等3大功能。其二、據過去幾十年的經驗所見,就算美國一時三刻無法發展出「新經濟」,卻可以透過「貿易戰」、「科技戰」及「金融戰」等向全世界掠奪。其背後,更有當世最強的美軍作為後盾。換句話來說,美國就算「做不出來」,最終也能「搶回來」;這便是美國金融板塊生生不息的原因。
故此,美國消費市場龐大,美元為世界流通貨幣,美軍又是當世最強,美國政府以「冷戰」及「禁運」等成功封鎖了蘇聯,並以「石油美元」不僅穩固了美國的基礎,還透過石油價格周期逐步瓦解蘇聯的經濟。另一邊廂,日本乃「戰敗國」,在毫無獨立軍事的保護下,只好被美國以「貿易戰」、「科技戰」及「金融戰」擊潰。
我們不難理解,現時美國當然想故技重施。但有趣的是,這30年過去,美國的產業空洞化已明顯窒礙「新經濟」的發展。當美國想走「搶回來」的路線之時,即連美軍亦因多年的產業空洞化而出現軍備不修及戰力倒退之情況。
中美之爭,不僅關乎兩國,更為當代經濟學家提供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到底「供應」重要,還是「需求」行先?當代經濟學,又是否過份強調「需求」的部份呢?
美國產業空洞化多年,對「舊經濟」一無所知,又如何發展出「新經濟?」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